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说盾构机是一次性的,其实有点冤枉,但大部分时候,这铁家伙干完活确实得埋在地下,不是心疼钱,是真没办法。 现在国内早有专门给盾构机“续命”的地方,中建二局在常州溧阳建了个盾构基地,占地100多亩,里面龙门吊高达22米,能同时容纳8到10台盾构机做“手术”,连直径18米的超大型设备都能折腾。 去年他们刚把一台在天目山隧道累垮的“巨无霸”盘活,这台机器原本直径13.46米,重3200吨,放了好几年性能都下降了。 工程师们重新做了盾体结构,把直径扩大0.85米,还把原来的主驱动、推进油缸这些零件重新排布,改完直接送去广州白云机场城际项目干活,一小时能掘进1.8米。 但这种“起死回生”的情况终究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施工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铁家伙躺在地下。首要难题就是运输成本高得吓人,基地负责人魏军算过一笔账,一台在东北作业的盾构机要是拉到常州维修,光运费就得百万级别。 要是遇到向家坝灌区那种项目就更头疼,他们租的盾构机从长沙运到宜宾,用了50多辆重型卡车才拉完,这还只是短途运输的花费,要是隧道挖在偏远山区或者江底,运输路线得专门开辟,成本能翻好几倍。 更麻烦的是盾构机本身太“挑活”,这玩意儿全是量身定制的,每个工程的地质不一样,机器的刀盘、推进系统都得跟着变。地铁隧道常用6米级的设备,水利工程可能就得9米以上的大直径机型,像猫儿沱江底隧洞用的盾构机,开挖直径就有9.2米,换个项目根本用不上。 就算想改造也没那么容易,中建二局的工程师说,哪怕直径只改0.1米,油缸分布、管片拼装的受力都得重新设计,差一点就可能出安全事故。国内目前能做到的,也只是在1米左右的范围内调整尺寸。 施工场地的限制更让人无奈,很多隧道挖在城市中心,周围全是高楼和管线,根本没法挖个接收井让盾构机出来,向家坝灌区那个项目还算幸运,专门挖了个深113.5米的竖井让机器拆解退场,但这是全国水利项目里最深的接收井,不是每个工程都有这条件。 要是遇到杭州机场高铁那种过江隧道,盾构机在江底掘进,覆土最浅的地方才11米,每平方米要承受1.2吨的水压,根本不敢随便动拆解的念头,怕一折腾就引发透水事故。 拆解本身也是个大工程,一台盾构机有上万个零件,光刀盘上的滚刀就有几十把,拆下来得逐个检测性能,要是机器在富水地质里干过活,零件全是泥浆,清理起来就得花十几天。 更关键的是,很多零件拆下来也没用,不同机型的配件没法通用,卖二手都没人要,有施工队算过,拆解加运输的费用,比买台半新的二手设备还贵,索性就埋在地下省事儿。 不过最近这几年情况在变,中建二局给盾构机装了智能换刀机器人,7个自由度能实现毫米级定位,换刀时间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还能减少人工风险。 他们还和上海大学合作搞了个“智慧大脑”,能远程监控设备状态,提前判断哪些零件能复用,去年一年,这个基地就改好了3台变径盾构机,还升级了4台整机,合同金额有3000多万。 但这些技术还没法普及到所有项目,有些短隧道工期紧,等不及把机器运去基地改造,有些地质太差,机器掘进完已经严重受损,再修也划不来,住建部早就出台了盾构机作业的技术规范,要求设备达到一定里程就得升级,但实际施工中,很多时候还是只能妥协。 所以说盾构机埋地下不是因为它“一次性”,而是现实条件卡得太死,能修的当然要修,毕竟一台新机器动辄上亿,改造只要2000多万就能搞定,可要是遇上运输难、场地小、零件废的情况,埋在地下反而成了最划算的选择,这也是施工队没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