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韩红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9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成天打骂韩红,她一个人坐了3天火车到北京奶奶家,一进门,韩红就开始扫地,她一边哭一边对奶奶说:“奶奶,我每天都干活,我只吃一碗饭,不吃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韩红出生在成都军区歌舞团的一个艺术家庭,父亲韩德江是相声演员,师从相声大师刘宝瑞,母亲雍西是藏族歌唱家,一首《北京的金山上》让她在西藏家喻户晓。 幼年的韩红常常在歌舞团后台玩耍,有时还会被父母抱上台客串表演,小小年纪就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那段日子里,父亲的相声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母亲的歌声回荡在温暖的小院里,这些美好的记忆后来成为韩红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1977年,6岁的韩红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打击,父亲在一次下乡慰问演出途中因公殉职,这个噩耗彻底改变了这个小女孩的命运轨迹。 失去父亲后不久,单位安排母亲前往上海进修,雍西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只能将女儿托付给邻居照料。 小韩红开始了辗转于不同人家的寄居生活,尽管每个邻居都对她很好,但那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始终萦绕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 每到夜深人静时,她就会在被窝里偷偷哭泣,不敢发出声音怕打扰别人休息,只能默默祈祷母亲快点回来。 三年后,33岁的母亲与军区文工团的周宇翔结婚,组建了新的家庭,9岁的韩红无法接受这个陌生男人取代父亲的位置,她与继父的关系一直很紧张。 每当母亲外出执行任务时,这对继父女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更让韩红难以理解的是,继父会向母亲告状,而母亲似乎总是站在继父那边。 韩红知道,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个已经决定好的安排,她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在车厢里度过了三天三夜的漫长旅程。 火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熟悉的巴蜀山水渐渐变成陌生的北方平原,小女孩紧紧攥着母亲给的干粮,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村庄和田野,心里想着那个素未谋面的奶奶会是什么样子。 到达北京站时,她看见一位身形佝偻的老人正踮着脚在人群中焦急地寻找,那就是奶奶,两个人相拥而泣,所有的委屈和不安在那一刻爆发出来。 回到奶奶家后,韩红并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先吃饭或休息,而是拿起了扫帚开始打扫,她一边扫地一边流泪,对奶奶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心碎的话:奶奶,我每天都干活,我只吃一碗饭,不吃肉。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太多寄人篱下的辛酸,隐藏着一个9岁孩子对被抛弃的恐惧,奶奶和叔叔听完都愣住了,三个人抱在一起痛哭,从那一刻起,奶奶成为韩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生活虽然清贫,但充满温情,奶奶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就推着一辆旧冰棍车走街串巷维持生计,放学后的韩红总是跑到街头帮奶奶吆喝,很多时候作业都是趴在冰棍车上完成的。 奶奶经常教育她:现在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你长大后也要去帮助别人,这句话在韩红心里扎下了根。 凭借着遗传自父母的音乐天赋,韩红先是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后来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师从李双江。 当她想拍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时,奶奶拿出了卖冰棍十年攒下的三万元钱,老人说:奶奶不懂什么是MV,你喜欢唱歌就去拍,奶奶给你钱,这支《喜马拉雅》为韩红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2005年,奶奶突发脑溢血去世,这个给予韩红第二次生命的人走了,她陷入长达三年的抑郁,三年后,她想起奶奶的教诲,决定将余生献给公益事业。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百人援助到成立基金会,她收养了数百名孤儿,捐出了全部积蓄。 那个曾经说只吃一碗饭的小女孩,如今让无数孩子不必再说出同样卑微的请求,她用自己的方式,将奶奶给予的爱传递给更多人。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