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说白了,台湾问题拖了70年没解决,关键不是美国太强,也不是台独太固执,而是日本太

说白了,台湾问题拖了70年没解决,关键不是美国太强,也不是台独太固执,而是日本太狡猾! 这伙人当年在台湾搞的根本不是简单的殖民统治,而是一场处心积虑的“换脑子”阴谋,比明抢资源阴毒百倍。 1895年日本占了台湾后,没急着抢地盘,反倒先盯着教育下手,他们知道,要攥住台湾就得先改了当地人的认知,于是第一步就办师范学校,专门培养能给台湾人洗脑的奴才教师,这些人毕业后被派到各个学校,把日语捧成“国语”,汉语反倒成了见不得人的“方言”。 到1937年更狠,直接一刀切取消所有汉语课,谁在学校讲中文就得受罚,为了逼大家学日语,还搞“国语家庭”评比,评上的给糖给补贴,没评上的处处受刁难。 这么折腾下来,1930年懂日语的台湾人还不到10%,到1944年居然飙到了70%,这哪是普及语言,分明是在刨中华文化的根。 语言之外更阴的是思想灌输,那时候台湾的学生每天上课前都得背“我们为大日本帝国之臣民,诚心感谢”,课本里满是歪理邪说。 有资料提过,日本老师指着花生说这是“南京豆”,还教唆孩子“攻进南京就能随便吃”,把侵略说成荣耀,把祖国说成仇敌。这种扭曲的教育从小就给孩子脑子里塞毒,就盼着他们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生活里的渗透更是无孔不入,殖民当局逼着台湾人改日本名字,给改姓的家庭发土地、减赋税,可多数人宁愿吃亏也不换祖宗留下的姓。 他们还烧老百姓的祖宗牌位,强推日本的天照大神,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全校师生必须去参拜神社,连10月27日都要全民搞祭祀。穿和服、睡榻榻米、过日本节日成了“文明”的象征,传统的端午中秋反倒成了“落后习俗”。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后来居然厚着脸皮说“殖民教育提升了台湾识字率”,这话恶心就恶心在,他故意不提那些识字的人学的全是奴化思想,读的全是亡国论调。 更狠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们把“换脑子”升级成“卖命动员”,搞所谓“皇民奉公运动”,一边鼓吹“为天皇捐躯光荣”,一边强征台湾青年去当炮灰。 可即便这么逼,台湾人还是没忘本。宜兰的矿工高裴带头反抗征兵,领着几千人暴动;不少家庭表面应付日语课,暗地里请先生教孩子读四书五经;家里的祖宗牌位藏在房梁上,表面摆着天照大神,背地里照样祭拜祖先。 日本殖民者到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只抢了台湾的物资,没拿走中国人的灵魂。 可坏就坏在,这种文化毒害不是一代人能清干净的,抗战胜利后日本撤了,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尾巴被慢慢养大了,台湾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上依赖日本,贸易往来里夹着大量文化渗透。 嘉南大圳这种殖民时期的工程,被某些人吹成“日本建设功绩”,设计师八田与一居然成了追捧的对象。 年轻人开口就是“outobai”(摩托车)、“运匠”(计程车司机),这些日语音译词成了日常用语。台北西门町被叫做“小原宿”,电视里全是日本动漫,甚至还有专门的日本频道,这在除日本外的地区里独一份。 更阴险的是文化作品的洗脑,1990年代的电影《多桑》里,父亲临终还想着去日本看皇宫;《海角七号》把殖民时期的情感纠葛拍得温情脉脉;《KANO》更是把台湾少年去日本甲子园打球吹成“光荣梦想”。 这些片子潜移默化地给人灌输“日台亲善”的错觉,把侵略历史包装成“共同记忆”,日本政客看准这一点,时不时跳出来说几句“重视台湾”,再通过民间交流撒点钱,就让不少人忘了当年的苦难。 台独分子正好捡了这个便宜,他们把日本留下的文化碎片拼凑起来,鼓吹“台湾文化异于中国”,还在教材里篡改历史,淡化殖民苦难,甚至美化日本统治,那些被“换脑子”后遗症影响的人,很容易被这种歪理忽悠,觉得“和日本亲近”是理所当然。 这种文化上的模糊认知,比军事威胁更难对付,就像附骨之疽,一点点消磨着两岸的心理联结。 日本当年埋下的这颗文化地雷,如今还在隐隐作痛,他们不直接插手,却靠着当年的“换脑子”工程,让台独分子有了煽风点火的资本,让不少台湾人对“中国”身份产生了迷茫。这才是最狡猾的地方,不用一兵一卒,就靠着几十年前种下的文化毒根,不断给台湾问题添乱。 要解决问题,不光要对付表面的台独势力,更得把这颗深埋的文化地雷挖出来清干净,让更多人记起来,自己的根从来都在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