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9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有关情况。
全省布局5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今年上半年下沉专家门诊累计2.5万个工作日;去年,芜湖全市肿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个人费用支出降低50%以上;阜阳今年为基层提供远程影像、心电诊断等近60万次……发布会透露的多项民生指标引发关注。
从8.2亿财政投入的政府担当,到省立医院专家“下沉500台手术”的主动作为,安徽医改始终围绕“公益性”这个核心命题,将三明经验的“他山之石”,转化成普惠江淮大地的民生温度。
政府托底:财政投入夯实公益性根基
“安徽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持续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邢程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医改的“民生底色”。
为了落实政府办医责任,2025年,安徽财政统筹安排8.2亿元支持公立医院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学人才引育等,卫生健康投入较上年增长13.6%。创新设立编制周转池制度,动态调剂全省事业单位空余编制,为公立医院盘活6万名存量编制资源,覆盖省市县200余家公立医疗机构。
同时,我省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0年以来,有升有降调整省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减检验检查类项目价格,调增手术、护理、治疗类等项目价格,更加合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我们建立了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遴选分级诊疗、对口支援、费用控制、住院患者体验等19个核心指标,评价公立医院功能定位、职责履行、运行管理等情况,并将其结果与资金补助、评先评优等挂钩。”邢程特别提到,安徽搭建了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智能审核与穿透式信息化监管体系,2023年以来持续开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专项行动,聚焦30个关键环节和60个重点监测病种,不断规范诊疗行为。
能力提升:疑难重症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在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面,安徽高质量建设运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建设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加快提升肿瘤、心血管、神经、儿童、创伤、消化、精神、中医等专科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获批建设3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遴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0个。出台18项举措支持安徽省立医院、安医大一附院打造高水平医院,建设12个高峰学科,打造医学人才培养高地。我省疑难重症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实现大病重病能够在省内解决。
在城市,安徽不断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在全省16个市网格化布局建设50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覆盖27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名医工作室”369个,让大医院专家的服务下沉到社区,延伸到群众身边,2025年上半年下沉专家门诊累计2.5万个工作日。
在县域,安徽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59个县(市)县域医共体全覆盖,聚焦“县域龙头、城乡纽带”功能定位,加强县级医院特色专科和薄弱专科建设,建强急诊急救体系。组织25所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48所县级医院,组建24支省级医疗队开展常态化巡回医疗。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近80%,基本实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解决。
优化服务:2000余家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让群众有感是医改的重要目标。“我们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以‘患者视角’多措并举优化服务,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群众看病就医更加省心、便捷。”邢程介绍,为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安徽构建了覆盖全省的医学影像云,已联通2385家医疗机构,互联互通已经从影像拓展至检验、心电、病理、超声、内镜等5类检查。
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积极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影像检查互认项目320项,临床检验互认103项。医生在开具检查时,系统会按照时间、类型等进行比对,如有过往检查结果会自动弹窗提醒,提升服务效率,减轻群众的费用负担。全省64家医院利用互联网提供在线咨询、复诊、预约检查、药品快递等多项服务。我们还推行CT、核磁共振、胃镜、肠镜等检查集中预约,提供检查结果线上查询服务,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奔波。
在此基础之上,各地市积极探索更深入的便民服务。芜湖实体化运行会诊转诊中心,通过主动介入、精准引导,让数据互联的优势转化为患者免于奔波的实际便利。2024年,全市参保患者转外备案人数较上年同比下降17.6%,肿瘤等大病患者留本地治疗人次增长15%,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个人费用支出降低50%以上,群众就医便利度与医保资金使用效率得到双重提升
阜阳则拓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自2019年起为患者提供“线上点单、线下服务”的院外延续护理,涵盖更换胃管等40余个项目,累计上门服务1.3万人次,将专业护理从医院延伸至家庭,避免了患者尤其是行动不便者的来回奔波。
此外,我省不断优化出院结算流程,三级医院推行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和“床旁结算”,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开通医保直接结算服务,让患者少排队、少等待。我省在116个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心药房,并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更好保障患者用药需求。
医院实践:技术登峰与费用控降并行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高水平公立医院是解决人民群众疑难危重症诊疗问题的主战场。作为省级医疗机构的“排头兵”,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的实践是安徽医改的生动缩影。该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医院通过实施学科建设“登峰计划”,遴选并重点打造普外科、骨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6个高峰学科。聚焦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疑难疾病,每年立项新技术200余项,实施四级手术近5万台次,让疑难重症患者不出省就能得到有效治疗。
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医院始终坚持公益导向。“我们落实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全面推行DRG的付费改革,实施预住院的管理,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刘连新补充说,2024年,医院在收治更多疑难复杂患者的基础之上,住院次均费用还进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至6.07天。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还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托管、医联体、对口帮扶、巡诊、“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让资源下沉到市县,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该院已与省内60多家医院的远程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近3年累计完成了疑难病例的线上会诊3000多例,远程教学300多场,远程病理诊断500多例,远程影像分析诊断上万例。医院还与太和、临泉等人口大县的县医院建立了15个医联体专科协作联盟,专家们定期前往开展业务指导,今年以来就开展了500多台的示范手术、300多次的教学查房,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输送到基层,切实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大皖新闻记者叶晓张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