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9月28日发布,山东青岛某幼儿园,一怀孕女教师正给小朋友授课,丝毫没注意到身后的小女孩突然跑开。正当她站累了蹲下来讲解时,一张椅子放到了她身后,原来是小女孩看老师辛苦,跑去搬来椅子给她坐。老师很感动,立马将小女孩搂进怀里。 (信源:央视新闻视频) 女老师穿着宽松的连衣裙,肚子已经有点明显,讲课时总下意识扶着腰,声音却还是温柔得很。 小朋友们围坐在地毯上,眼睛亮晶晶地盯着绘本,只有穿粉色裙子的小女孩,时不时抬头看老师的肚子,又看看老师的脚。 后来老师可能站久了累,慢慢蹲下来,刚想翻绘本,就感觉身后有动静 —— 回头一看,小女孩双手扶着小椅子,踮着脚尖往她身后挪,椅子腿蹭着地板,轻得怕吵到大家。 老师当时就笑出了眼泪,放下绘本把小女孩抱进怀里,在她耳边说了句什么,小女孩害羞地把头埋在老师肩膀上,其他小朋友也跟着鼓掌。 拍视频的保育员说,这老师怀孕后一直没请假,怕小朋友们不适应,每天还是照常上课、陪大家做游戏,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她,“没想到孩子这么有心,能注意到老师累了”。 评论区里,好多家长晒出类似的事儿。 有青岛的家长说,自家孩子在幼儿园,看到老师擦黑板踮脚,会跑去递小板凳;还有人说,女儿回家总说 “要帮老师分餐具,老师每天要管好多小朋友,太辛苦了”。 其实这些小事,藏着孩子最纯粹的善意 —— 他们不懂什么是 “体谅”,却能直观感受到别人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忙。 这里得科普个知识点:3-6 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发展 “共情能力” 了。 儿童心理学里说,这个阶段的孩子,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动作,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比如看到老师扶腰,会知道 “老师累了”;看到妈妈皱眉,会问 “妈妈是不是不开心”。 幼儿园里的这些暖心举动,就是孩子共情能力发展的表现,而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能让这种能力越来越强。 青岛这所幼儿园的做法也很赞。保育员说,平时老师会通过绘本、角色扮演,教小朋友 “关心别人”—— 比如读《小熊的生日》时,会问 “小熊怎么帮生病的朋友庆祝生日呀”;玩 “小医生” 游戏时,会引导孩子 “怎么照顾不舒服的小伙伴”。 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是在帮孩子种下 “同理心” 的种子,让他们慢慢学会 “站在别人角度想问题”。 有网友问:“这么小的孩子,真的能理解‘怀孕辛苦’吗?” 其实孩子的感知力比我们想的强。他们可能不懂 “怀孕” 的具体含义,但能看到老师走路慢了、不能抱他们了、总扶着肚子,这些细节会让他们知道 “老师现在和以前不一样,需要被照顾”。 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没被任何人提醒,却主动搬来椅子,这份自发的善意,才最动人。 对比之前看到的 “熊孩子” 新闻,更觉得这份温暖难得。 其实没有天生的 “熊孩子”,也没有天生的 “小天使”,孩子的行为更多是环境和引导的结果。 青岛这所幼儿园里,老师用温柔对待孩子,孩子就用善意回应老师,形成了特别好的 “爱的循环”—— 老师累了,孩子帮忙;孩子犯错了,老师耐心教,这样的氛围里,孩子怎么会不暖心呢? 现在这段视频在网上火了,好多幼儿园都在转发,还有家长留言 “想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 其实家长们看重的,不只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更是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幼儿园传递的价值观 —— 比起教孩子认多少字、算多少题,教会他们 “关心别人、懂得感恩”,才是更重要的 “启蒙”。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家孩子或者你见过的小朋友,做过哪些暖心的小事?你觉得幼儿园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为青岛这所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点赞,也为这份纯真的善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