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5名歹徒冲进客机驾驶室,劫持了飞往上海的2505次航班,突然,领航员黄振江操起救生斧,朝着歹徒的头部一顿乱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7月25日下午,一架编号为B—220的伊尔18客机缓缓滑行在上海虹桥机场的跑道上,机舱内八十名乘客与机组人员安然无恙走下舷梯,许多人泪流满面,有人久久不愿松开握住机组成员的手。 没有人能想到,这架从西安起飞的客机在空中经历了长达近五小时的生死考验——一次公开报道的中国民航史上首次劫机事件,却以零伤亡的结局落幕。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数月前,五名来自不同地方的男子通过私下结识,形成了一个小型犯罪团伙,早在四月,他们便开始筹谋劫机,目标直指台湾。 孙云平、杨峰、高克利最初发动计划,后来又吸纳谢智敏与魏学利加入,他们以非法途径筹资,购入匕首、炸药及雷管等危险物品,在多次未遂的尝试后,终于敲定了行动日期与细节。 按照他们的设想,三人在飞行末段突入驾驶舱直接威胁机长,另一组两人在客舱控制乘客出入口,形成内外呼应,最大限度阻止任何反抗,他们选定的时间极为关键——在飞机即将抵达上海前大约十分钟下手,意图压缩机组的处置空间。 那天上午,天气晴好,机上的气氛一度轻松,乘务员在分发饮料,乘客或休息或翻阅报刊,飞机进入下降阶段,机舱广播响起,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带。 骤然间三名男子从座位起身,冲向驾驶舱推开舱门,亮出匕首并扬言改变航向,要求直飞台湾,另两人留在客舱,阻止乘客与机组之间的接触,制造恐惧与压制,驾驶舱里,五名机组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感受到了紧迫与风险。 机长杨继海经历丰富,长期服役于空军,早已习惯在压力中保持冷静,他在被逼离开既定航线的威胁下迅速判断局势,试图寻找延缓行动的办法。 他提出飞机油量不足,需要先飞往广州白云机场加油,这样才能抵达台湾,这一理由得到歹徒的初步认可。 事实上杨继海始终在上海上空盘旋,暗中创造时间让同伴展开行动,他安排机械员刘兆贤与报务员苗学仁离开驾驶舱,与客舱乘务员配合,召集乘客准备反击。 在客舱中,刘兆贤和苗学仁主动号召勇敢者参与制敌,他们手上虽已被刀锋划伤,仍带头冲向歹徒,乘务员许克敏和贾志梅将拖把、水瓶、雨伞等一应可用物品递到前排,甚至有外国乘客卸下皮带参与。 狭窄的客舱里,瓶罐与棍棒击打在歹徒身上,不少人身上被划破,但反击的气势压制了对方,很快,两名客舱中的歹徒被制服,倒地失去反抗能力,其余的机舱守卫也在乘客集体冲击下被按倒在地。 局势却未完全解除,驾驶舱中的孙云平眼见同伙被制伏,情绪失控,他点燃了手中的雷管,引发一次爆炸,机身一角出现破口,呼啸的风声灌入舱内。 爆炸声让整个机组短暂失衡,但机体尚未失火,孙云平还试图携剩余炸药冲入驾驶区制造更大破坏,此时此前受伤昏迷的副驾驶阎文华恢复意识,扑向孙云平将其钳制。 领航员黄振江果断抓起紧急装备中的太平斧,挥击在歹徒头部,彻底剥夺其战斗能力,至此所有劫机者全部被制服。 爆炸后的损伤给飞行带来新的风险,油量警示灯已亮起,显示余油有限,杨继海关闭一台发动机以降低消耗,同时稳住操纵杆,缓慢调整姿态,使机体保持可控的下降率。 他精确计算与跑道的距离,在控制速度与高度之间找到平衡,经历近五小时的对抗与盘旋,这架客机最终在十二时五十四分平稳接地,全员平安撤离。 事件的处理没有延宕,不到一个月,法院对五名劫机者作出死刑判决并立即执行,国家给予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对杨继海、阎文华、刘兆贤、苗学仁、黄振江及乘务员团队分别记功,并提升职级与颁奖。 这起事件也促使民航部门加严机场安检、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增加机上反劫机装备,公众首次在媒体上看到详尽的反劫机报道,也逐渐认识到乘客协同配合的重要性。 这次危机的化解,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经验、勇气、协同与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那架被利刃与炸药威胁的飞机上,有人用职业训练稳住操纵杆,将油料与速度精确匹配;有人在伤口流血的情况下仍然冲向敌人;有人把手边的皮带和雨伞递给陌生人去作武器。 面对生死边缘,个体选择挺身而出,汇成了足以改变结局的力量,这是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次奇迹,也是人性在危机中的一次闪光。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民航资源网——7.25劫机案34周年:致敬传奇英雄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