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9月26日报道:“印度告知特朗普政府,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唯一方法是购买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 这话听着是提条件,实则是赤裸裸的“反将一军”。莫迪政府心里门儿清,美国的施压根本站不住脚。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要烧掉近500万桶原油,其中八成以上都得靠进口。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命脉,谁也别想让印度拿命脉做交易。 特朗普政府显然打错了算盘。他们以为靠着盟友关系和政治压力,就能逼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可印度根本不吃这套,反倒把话挑明,让美国瞬间陷入被动。毕竟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石油,一直被美国死死制裁着,放开出口等于打自己的脸。 印度这波硬气不是凭空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撑起来的。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总量里连2%都占不到,印度的油桶主要靠中东和美国、尼日利亚填满。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制裁,俄罗斯石油带着巨幅折扣找上门,印度自然不会拒绝。 俄罗斯给的折扣有多诱人?乌拉尔原油比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每桶能便宜25到35美元,完全碰不到七国集团设下的60美元限价红线。2023年前九个月,光靠买俄油,印度就比买伊拉克石油省了27亿美元。这笔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算得明明白白:“有折扣为啥不买?国家利益得放首位。” 进口量更是一路狂飙。2022年1月,印度每天从俄罗斯拿的原油才6.7万桶。到了当年12月,这个数字直接冲到120万桶。2023到2024财年前半年,日均进口量更是飙到176万桶,占了印度进口总量的五分之二,俄罗斯稳稳坐上印度最大供油国的宝座。 更妙的是,印度还把这门生意玩出了新花样。炼油厂把廉价俄油加工成柴油、航空燃料,转头就卖给正在制裁俄罗斯的欧洲。俄乌冲突前,印度每天给欧洲送15.4万桶燃料。欧盟禁运俄油产品后,这个数字涨到了20万桶,法国、比利时这些国家都是常客。 法国经济学家马克·图阿蒂早看透了这点,他直言印度是俄乌冲突里的最大受益者。俄罗斯卖了油,印度赚了加工费,欧洲得到了燃料,印度等于在中间做了回“二手商”,两头讨好还赚得盆满钵满。 面对西方媒体的炒作,印度官方底气十足。石油和天然气部直接发声明反驳,说合法能源交易不该被政治化,那些报道都是“虚假叙事”。外长苏杰生更直接,他说各国在油价上涨时找便宜货,天经地义。 所以美国的施压,在印度眼里更像“道德绑架”。让印度停买俄油,就得给替代方案。可除了伊朗和委内瑞拉,还有谁能给出这么大的量和这么低的价?中东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自己的原油也没折扣,印度根本没得选。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这招还戳中了美国的软肋。伊朗和委内瑞拉都是美国的“眼中钉”,放开对这两国的石油制裁,等于让美国在外交上认输。不放开,印度就有理由继续买俄油,美国的制裁联盟直接出现缺口。 这局面让特朗普政府进退两难。想逼印度就范,却拿不出像样的替代方案。想硬来,又怕把印度彻底推到俄罗斯那边。毕竟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是随便能拿捏的角色。 印度心里还有本账,那就是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以前依赖中东,现在加上俄罗斯,再争取伊朗和委内瑞拉,等于给能源安全上了多重保险。这种布局,比单纯听美国的话靠谱多了。 那些嘲笑印度“趁火打劫”的人,其实没看懂其中的门道。印度买俄油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选择。既节省了开支,又盘活了炼油产业,还在大国博弈中占了主动。 美国显然没意识到,时代变了。现在的能源市场,早已不是美国说了算。印度用实际行动证明,国家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想让别人牺牲利益配合自己的战略,没那么容易。 伊朗和委内瑞拉估计要偷着乐。印度这声“请求”,等于给他们打开了重返国际石油市场的窗口。一旦美国松口,这两国的石油就能借印度的需求重获生机。 特朗普政府现在肯定头疼。压印度,没抓手。放伊朗和委内瑞拉,不甘心。这场博弈里,印度看似被动,实则掌握了主动权。毕竟手里握着“必须进口石油”这个硬道理,谁也没法反驳。 印度的硬气,说到底是基于现实的清醒。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怎么跟美国讨价还价。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比盲目附和要高明得多。 官方信源:环球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