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全中国,只有他的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一场关于重要岗位候选人的讨论正在进行,会场上原本轻松的氛围,因一个名字的出现而骤然凝重。 有人提出,这个人已是七十高龄,年纪太大,是否还能承担起沉重的责任?就在众人犹豫不决之际,邓小平面色一沉,声音坚定而有力。 他说这个人的一生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唯有他的任命不受年龄的限制,这句话掷地有声,令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被如此评价的人,正是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书香门第,少年时就对文学与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国文与历史拿下满分,而数理化三门加起来不过二十五分,若按常理推断,他将来大多会投身于文学或历史领域。 但命运总在关键时刻改变方向,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轰鸣,让这个年轻的书生意识到,文章难以挽救国难,单凭笔墨不足以改变民族的命运,于是他毅然放弃最擅长的文史,转入自己最薄弱的物理学。 起初的学习过程极其艰难,为了追赶差距,他几乎把自己关在书本之间,白天听课,晚上复习,一道难题反复推敲,不弄懂绝不罢休,他用最笨却最笃实的办法,把中学阶段落下的数理知识一点点补齐。 经过一年如同搏命般的努力,他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在成绩上超越了许多理科出身的同学,曾经的文科优等生,硬是靠着坚韧意志和不眠不休的钻研,蜕变为物理学的佼佼者。 1939年,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专注于弹性力学的研究,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工程领域,博士论文一经发表,便引起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 几年后他又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实验室,和当时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共同开展导弹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短短几年间,他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赢得西方同行的尊敬,许多人都认为,他完全可以在北美拥有辉煌的学术前途和优厚的生活条件。 但在钱伟长心中,最放不下的始终是战火纷飞的祖国,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以回国探亲为由提出离开,次年真正踏上归途,当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学界普遍振奋。 与其说他回国是个人的选择,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无法割舍的责任感,他清楚自己在国外可以取得更高的地位,但他明白国家正需要人才,他带着满腔热忱回到祖国,将所学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归国后的岁月里,他不仅在清华、北大等高校任教,还在多个科研领域发挥才智,他并不拘泥于专业,哪里有国家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源成为发展的瓶颈,国际上普遍断言中国没有石油,但钱伟长坚持实地考察,提出了科学的推断与论证,为中国石油勘探带来了希望。 抗美援朝时期,他还为前线战士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让普通士兵也能了解现代科技知识,他常说,哪怕自己“不懂装懂”,也要先去尝试,只要国家需要,就应当挺身而出。 时间进入改革开放,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希望请他担任领导职务,尽管已是七十多岁,他仍被推举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这一任命一度受阻,因为有明确规定校长年龄不得超过六十岁。 但邓小平在听取汇报后,坚决作出决定,认为钱伟长的能力与担当不应被年龄限制,这一拍板不仅打破了用人上的旧有框架,也为上海工业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上任之后,钱伟长敏锐地指出学校存在“四堵墙”,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科之间缺乏交流、教学与科研分离、师生关系疏远,他针对这些问题逐项改革。 他调整课程结构,减少专业数量,使之更贴近社会需求;推行三学期制,提高教学效率;实行通识教育,让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再分专业;鼓励教师提升外语与计算机能力,并支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再回国服务。 他不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更亲自参与校园的整体建设,从图书馆选址到道路规划,无一不亲自把关。 在生活上,他从不领取校长工资,也不占用学校住房,把有限资源让给师生,他坚持每年出席开学与毕业典礼,不论风雨,都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钱伟长的一生,跨越了文科与理科的鸿沟,经历了海外与国内的选择,也见证了科研与教育的艰辛。 他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才能不会因年龄而褪色,真正的奉献不会因环境而停息,邓小平当年的那句话,并非溢美之辞,而是对钱伟长一生最好、最深刻的注解。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青年报——青春告白祖国|无名无利无悔 有情有义有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