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5月的朝鲜鹰峰山,春寒料峭中硝烟弥漫,志愿军第180师政委吴成德骑着战马准备随师部转移,突然听到山谷中传来微弱的呼救声。 那是一批受伤无法行动的战士,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生的渴望,这一刻吴成德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是追赶师部突围,还是留下陪伴伤员。 吴成德翻身下马,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坐骑扣动扳机,战马轰然倒地的那一刻,也宣告了这位政委的命运转折,他选择了与300多名伤员共同面对未卜的前程,这个决定改写了他此后45年的人生轨迹。 生于1912年的吴成德原本拥有辉煌的军旅生涯,这个山西新绛的农家子弟,1937年参加山西军政训练班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 180师素有"能征善战"之称,在运城、临汾等战役中威名远播,作为这支英雄部队的政委,吴成德本应在军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第五次战役的失利打破了一切,由于后勤供给跟不上,志愿军主力被迫转移休整,180师奉命担任掩护任务,面对两路敌军的夹击,全师陷入重围,师党委紧急会议决定分散突围,这是绝境中唯一的选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吴成德做出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他带领伤员们在敌后坚持了整整14个月,从40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3个人,直到1952年7月被美军搜山队俘获。 这期间他们吃野菜、喝雨水、睡山洞,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与死神搏斗,釜山战俘营的日子更加艰难。 作为被俘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将领,吴成德受到了特殊"关照",美军和台湾特务轮番劝降,许诺荣华富贵,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他珍藏着那双从家乡穿来的破鞋,每当看到它就仿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他,甚至使用催眠和电击让他在神志不清时说出违心的话,但苏醒后的吴成德愤怒地指责这是诬陷。 1953年9月2日,吴成德作为最后一批战俘被遣返回国,此时的他已从130多斤瘦到90多斤,骨瘦如柴,本以为回到祖国就是回到了家,却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辽宁昌图的"归管处",等待他们的是漫长的审查和思想改造,那个激进的年代对战俘缺乏理解和宽容,在许多人眼中,被俘本身就是可耻的,就是怕死的表现。 吴成德被要求"交代"自己的"罪行",承担180师失利的责任,这种政治上的不公和精神上的压力让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几乎崩溃。 他想不通,自己为了国家义无反顾上战场,为了战友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为什么反而成了罪人。 1954年6月,处理结果下达:开除党籍和军职,安排到辽宁盘锦大洼农场劳动改造,从此吴成德从人民军队的政委变成了农场的普通工人,但他没有自暴自弃,用诚实和苦干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尊重。 那些年里,他不断向上级写信申诉,坚持为自己的清白而抗争,转机终于在1980年到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要求实事求是地重新审查历史遗留问题。 1982年3月,经过认真调查,64岁的吴成德终于恢复了党籍,享受军级干部待遇,那一刻,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泪如泉涌,28年的委屈和坚守终于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1996年3月,84岁的吴成德安详离世,家人整理遗物时,在一个木箱里发现了厚厚一沓汇款单,从1982年到1995年,他把平反后的全部积蓄21.7万元都寄给了云南、贵州山区的希望小学,最底层的信封里,还有一张泛黄的纸片写着:若有余钱,替我去丹东看看那些回不来的兵。 从鹰峰山的生死抉择,到农场的默默坚守,再到生命最后的无私奉献,吴成德用84年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品格。 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既有战争年代的英勇无畏,也有和平时期的坎坷磨难,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战友的深情,历史终将还他清白,而他用生命书写的忠诚篇章,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文汇网——他是志愿军中军衔最高的被俘者,他亲自枪杀坐骑选择与伤员在一起,他身后留下了什么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