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不断涌现,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如何化解舆情危机,完善治理体系,畅通协同共治机制,营造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需要监管部门、行业企业、媒体、消费者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在9月26日举行的新京报“品质与责任”食品安全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新举措”建言献策。嘉宾们建议,食品安全共治应从达成共识开始,协调各方积极参与;针对直播、外卖等新业态的食品安全治理,需完善相关标准制度,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方面,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不可或缺;呼吁食品企业杜绝“零添加更安全”等夸大宣传,聚焦产品品质提升,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
焦点1
如何推进食安共治体系建设?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升。围绕首都食品安全治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总监张海京从监管层面介绍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源头管控,二是系统提升校园餐的安全水平,三是不断推进智慧监管能力,四是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北京市是一个超大的输入型消费城市,食品主要依赖外部供应,防范输入性风险至关重要。为此,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红灯机制”,进行快速阻断。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还与公安、海关等部门开展“铁拳”“昆仑”“国门守护”等专项行动,紧盯食用农产品、肉制品、校园食品、进口食品等重点领域,持续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程序的无缝衔接,对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零容忍,真正做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
围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认为,共治最重要的基础是共识。当共识度较高的时候,即便管理部门出台的管理方法、手段很严厉,企业、行业也不会像想象中那样抵触。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振峰也认为,食品安全共治应从达成共识开始,由政府部门牵头,协调各方参与,制定相应目标和任务。中国奶业协会一直把奶业质量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质量安全倡议,发布奶业质量报告,启动“壹拾佰仟万行动”,联合八大协会共同发布“消费场景共建计划”,目的是把奶业质量安全状况传递给消费者,同时与正确认识乳制品营养功能的宣传相结合,引导公众多喝奶。
站在“十五五”起点,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对协会推动食品安全共治的保障举措进行了介绍。一是加强行业从生产到经营各级人才的培养,协会也在人社部备案下开展公共营养师考评计划,目前已有近50000名公共营养师接受考评。二是加强改善沟通协同机制,包括政府和行业之间的沟通对话,产业和消费者的科普、交流,产业链的协同交流等。产业链协同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推进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有力补充。三是繁荣学术发展。四是创新数字赋能。
焦点2
怎样完善新业态治理?
针对直播、外卖等新业态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制度,这对各方来说都是一种保护。对监管部门来说,执法有更明确的依据。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知道合规的边界在哪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知晓维权依据和法律保障。
陈音江还建议平台方在食安共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平台涉及的商家无论是地域还是群体都非常广泛,所以平台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如果发现明显涉嫌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除采取屏蔽下架此类措施外,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报告。
而无论商家、平台还是监管部门,都要加强普法和运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消费者也要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媒体除了舆论监督,还要加强正面引导。“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食品安全协同共治。”
焦点3
大数据、AI技术如何赋能?
在“助力食安新举措”讨论环节,“科技赋能”被与会嘉宾广泛提及。
在推动食品安全智能监管方面,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深化政企数据合作,从源头防控“幽灵外卖”问题。同时运用AI技术实行外卖平台的线上智慧巡查,通过图像抓取、数据比对等方式进行监测,月均发现问题线索近100条,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市场监管部门还将全市74家校园的供餐企业、集中配餐单位纳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系统,随时查看后厨情况,AI主动识别发现问题并进行通报。
技术手段在助力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提升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介绍,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AI深度重构乳品消费市场运行逻辑。为此,伊利用数智化助力品质建设,构建了“全周期、全流程、全渠道、全链条、全域运营”的消费者数字化平台,开发了与亿万消费者协同共创产品的智能洞察系统。“我们的三级食品安全风险检测防控体系覆盖80多个检测单元,检验项目总数达1000多项,率先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
美团公共事务总经理徐辉用“透明、共建、共治”来概括其平台的食品安全管理举措,这背后也离不开大数据、AI算法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为打破“信息黑箱”,美团自2018年9月起逐步建设商户后厨直播系统,今年又推出“明厨亮灶”专项计划,对开通后厨直播的商家进行专属认证,并给予流量倾斜和硬件补贴等。为深化食品安全协同共治,美团外卖在各地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接入地方许可数据实现资质验真能力的提升。同时升级了政企协同数字化系统平台,助力监管部门以及相关方对食品安全风险开展靶向定位和精准治理。截至目前,已成功对接厦门市、福州市、长春市、重庆市、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等地政府单位的许可证数据;美团还引入骑手参与食品安全的协同治理。
部分企业也陆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数字化赋能是塔斯汀在食品安全领域创新运用的一大亮点。塔斯汀把握数字化变革新机遇,创新推出智能辅导体系,会根据门店问题自动推送定制化视频课程、考核任务及整改方案,形成“发现问题-学习提升-整改落实”的闭环管理。同时,结合全国稽核大数据分析、法规动态更新、行业趋势研判及消费者反馈,持续优化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迭代门店操作SOP及设备使用标准,通过动态化标准体系建设,赋能品牌高质量发展。
秋田满满创始人刘幸鹏援引调研数据指出,83%的家长认为“婴儿辅食必须零添加”,这种认知偏差与部分企业夸大“零添加”概念、误导消费者有关。对此,秋田满满摒弃夸大宣传,同时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科普,澄清“零添加=更安全”等误区。此外,秋田满满还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呼吁企业间杜绝“互黑”“造谣”,聚焦品质提升,“也希望进一步明确正当维权与碰瓷式敲诈的界限,避免企业消耗不必要的合规成本。”
新京报首席记者郭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