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过去将近1400年了,一直以来,后世对唐太宗歌功颂德,早已忘记那个被杀的隐太子--李建成。
在史料中,他的形象是这样的:建成荒色嗜酒,骄态纵横,并兼田宅,侵夺犬马,有禽犬之行,同恶相济,掩蔽聪明,昵近小人,信谗恳,疏骨肉,等等。
按照史料的说法,隐太子李建成人面兽心,被英明神武的弟弟李世民所杀,也不算冤枉他,这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拨开历史的迷雾,真实的李建成其人究竟如何?其实早有多个见证者,甚至包括李世民本人在内。
我们通过几位见证者的评述,以及一些史料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建成。
最有分量的见证者:魏徵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李世民曾说,贞观之前,跟随我一起打天下,辗转于艰难险阻之间,其中房玄龄的功劳没有人能与他相比。自贞观以来,对我忠耿耿,直言相谏,国家安定,造福百姓,使我成就今天的功业,被天下人所称颂的,就只有魏徵一人了。
这个评价相当高,既展示出魏徵的功劳,又体现了他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
但是魏徵最初却是李建成门下的谋臣,他最初跟过李密,后说服李密降唐,之后就跟了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早闻魏徵其名,对他礼遇甚厚,十分看重他。
李建成主动提出去平定刘黑闼,以建战功,背后出主意的就是魏徵。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就已经白热化,当时魏徵就建议李建成杀了李世民,但太子始终没有下决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见到魏徵就问:“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慷慨自若,从容应答,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了。
李世民听了不怒反笑,从此,将他留在身边,成为历史上知名的谏臣。
魏徵不论跟随李建成,还是李世民,他都得到了尊敬和重用。从他对李建成的忠心程度,可以看出,在他眼中,李建成宅心仁厚,礼贤下士。
就魏徵的性格脾气,如果李建成如史料形象,不务正业,第一个背弃他的可能就是魏徵。
所以,从魏徵对李建成的态度,不难看出隐太子李建成的为人。
三位武将的不离不弃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整个长安城一片哗然,李建成太子府的军队闻讯后,马上对玄武门及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攻击,其中出力最多的有三位,他们是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
作为东宫车骑将军的冯立立刻赶往了玄武门,与秦王军发生了激战,在得知李建成身死后,冯立对众将士说了一番话,他说太子生前待我不薄,现在正是报恩的时候。
他没有撤退,而是与谢叔方合兵,大举进攻秦王府,后来薛万彻也率领人马加入,秦王府岌岌可危,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李渊的圣旨到了。要不然,秦王府必定被这三人攻破。
冯立为何对李建成如此忠诚,一心要为太子报仇呢?
他曾跟着李建成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当时担任先锋将军,冲锋在前,十分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后,李建成亲自为他包扎伤口、喂水换药,正是如此恩宠,才换来了冯立的忠心耿耿。
从中也可见,李建成对部下的爱戴程度,并不比李世民差。
所以,从冯立等人的表现来看,也从侧面证明,他也是心怀宽容,爱护部下的好主子。
唐太宗的感怀时刻太宗李世民杀了兄弟后,其实内心也有不安的时候。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给后世的解释是:朕当初杀某些人,就像周公杀管叔、蔡叔以安定周朝,还有季友毒死叔牙安定鲁国一样,都是为了“安社稷、利万民”。
其实,说白了,这是霸王之道。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正式逼迫父亲李渊“禅位”,但对于如何处置死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呢?
他想了两个月,最后决定以礼安葬,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曰隐”,是为“隐太子李建成”。
“隐”,这是一个十分中性的谥号,隐拂不成曰隐,明不治国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一个隐字,实际是李世民综合考虑各方势力的均衡和安抚,才最终给出的。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发丧的那天,他允许原东宫旧部和齐王府的部将去送葬,他自己也亲自到了长安城宜秋门,“上哭之······甚哀”。
尽管为抹灭太子李建成的形象,太宗不惜打破惯例,执意查看了史官记载的这段历史,并为此提出了他的修改意见,指示史官如何记录这段历史。
尽管为了建立自己统治,在一天时间内,他不止杀了一兄一弟,就连他们的儿子也没有放过。
但在多年后,回首往事,他仍旧不能自已。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在看了一篇徐感所写的《中论·复三年丧》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此书是一部政论性著作,讲得是圣贤之道,其中有写道:
人情之至痛,莫过乎丧亲。夫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故圣王制三年之服,所以称情而立文,为至痛极也。
李世民对身边近臣说:朕昨天看了这篇文章,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
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是出于权利争斗,但若李建成真是荒淫无度的人,李世民不会有上述如此多的考量和疑虑,甚至是悔恨。
李建成的个人能力李渊与妻子窦氏育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二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其中三子早逝,这样嫡传的就只有三个儿子了。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有意起兵,秘密派李建成到河东招贤纳士。到起兵之日时,李世民不断催促李渊尽早行事,但李渊执意要等李建成回到晋阳后,才正式举兵。
在进军长安的途中,李建成治军严明,对于沿途百姓“秋毫无犯”,“非买不食”,出兵九天,即攻克西河。
但随后的途中遭遇困境,又是大雨,又是兵粮匮乏,一时间军心涣散,在行军不利的情况下,甚至有人建议李渊该退守晋阳。
此时的李建成极力主张继续前进,最终在李建成的协助下,李渊突入关中。之后李建成击败隋朝名将屈突通,其部下雷永吉率先攻入长安城。
作为李渊部队的左路统帅,28岁的李建成当居首功,而在经篡改的史料中,攻克关中之功竟然记在了年仅18岁的李世民头上。
618年五月,李渊建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面对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李建成作为太子开始与李渊潜心经营初建的大唐帝国,而李世民则负责外出消灭周边势力。
李世民顺利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阀,背后离不开李建成的努力,他坐镇后勤,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协助建立大唐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政权建设。
没有李建成的全力支持,李世民想顺利平定各种势力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在大唐的初建上,李建成是除了李渊之外,最为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从一位重臣,三位武将和一位和千古一帝的表现,以及史料的蛛丝马迹,我们不难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建成。
在治国上,他可以经济和政权两手抓;在治军上,他宽严相济,受部下爱戴;在与人交往上,他虚心听取谋臣的建议,其综合能力不在太宗李世民之下。
隐太子李建成的失败,实际只败在了一个字上,那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