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中国是不是能在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拿下最好。如果在俄乌战争结束后拿台湾,会不会被美欧共同围堵制裁? 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 “中国对台湾的态度已经变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对台的大政方针从来没有动摇过,核心始终锚定在一个中国原则和 “九二共识” 上,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清晰得很。 那些讨论 “俄乌战争结束前拿下台湾” 的说法,完全没摸准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核心逻辑。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从来不会被外部冲突的时间表牵着鼻子走,更不会搞所谓 “趁乱行事” 的投机操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内政的解决节奏只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战略部署、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以及 “台独” 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的挑衅程度,跟俄乌战争打多久、什么时候结束没有半毛钱关系。 2024 年,大陆接连开展 “联合利剑 —2024A” 和 “联合利剑 —2024B” 演习,还发布了惩治 “台独” 顽固分子的意见、公布新一批 “台独” 名单。这些动作不是在为某个外部战争的节点做准备,而是对 “台独” 势力谋 “独” 挑衅的直接回应,是在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5 年新年贺词里说得很清楚,“谁也不能阻挡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这句话传递的信号很明确:祖国统一是必然结果,但这个过程必须稳稳当当,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要兼顾两岸同胞的根本福祉,绝不会因为外部局势的变动就打乱自己的步伐。 再说说 “被美欧共同围堵制裁” 的担忧,这种想法把国际格局想得太简单了,也低估了中国这些年的战略准备。 首先,台湾问题和俄乌冲突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国际冲突,这一定位在国际社会有广泛共识,联大第 2758 号决议早就从法理上奠定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 就算有国家想跟风制裁,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损失。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欧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不低,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的机械设备,这些行业要是失去中国市场,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俄乌冲突已经让欧洲能源和经济吃够了苦头,他们真有底气再跟中国搞全面对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再者,中国这些年一直在主动构建抗风险的经济体系。就像应对中欧班列的运输风险一样,大陆在经贸、金融等领域早就做了 “备胎计划”。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到扩大 “一带一路” 朋友圈,从巩固金砖国家合作到深化 RCEP 框架下的贸易往来,中国的国际合作网络越来越密,不是美欧说围堵就能堵得住的。 2024 年,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这些交流活动照样办得红火,福建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还在不断推进。大陆持续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让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和企业看到了两岸融合的好处,这些都是两岸关系的 “压舱石”,也是抵御外部干扰的重要力量。 那些觉得 “晚解决会被制裁” 的人,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外部势力的干涉和制裁威胁,从来不是随着时间推移才出现的。这些年,美国一直在打 “台湾牌”,搞对台军售、派议员窜台,但大陆的应对始终是有理有据、有力有节,既反制了干涉势力,又没让两岸关系彻底脱轨。 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路,是 “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个立场从来没变过。无论是现在还是俄乌战争结束后,大陆的行动都会围绕这个核心立场展开,不会因为外部压力就改变战略定力。 退一步说,就算真有制裁,中国也有足够的韧性扛过去。疫情期间,中国在全球率先恢复经济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会盲目跟从美欧的制裁指令,所谓 “共同围堵” 不过是少数人的臆想。 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一家人,这是刻在血脉里的事实。2024 年,有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感受发展,有更多台企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这些互动都在为和平统一积蓄力量。大陆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深化融合发展的动作一直没停,就是因为知道,人心齐了,统一的基础才会更牢,外部势力再怎么搅局也没用。 说到底,台湾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内不在外。不在于俄乌战争的进度,也不在于美欧的态度,而在于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在于大陆自身的发展实力和战略定力。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2025 年 1 月 15 日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