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冲向加沙的军队,不是阿拉伯国家军队,也不是伊朗军队。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出兵支援加沙救援任务的,却是西班牙军队! 这支舰队的目标很明确。他们要为一支由50艘民用船只组成的“全球坚韧船队”护航。船队里挤着45个国家的公民,有律师、有活动人士,连瑞典气候活动人格蕾塔·通贝里都在其中。他们的船舱里塞满了加沙急需的食物和药品,一心要打破以色列的海上封锁。 船队的航程从一开始就布满凶险。在距离希腊加夫佐斯岛30海里的国际水域,12架无人机突然袭来。这些无人机的袭击没有造成重大伤亡,却彻底暴露了船队的脆弱。没有武装保护的民用船只,在未知的威胁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拍了板。他明确表示,西班牙将加入意大利的行动,派遣军舰为船队提供保护。“明天我们就从卡塔赫纳派船出发。”桑切斯的话掷地有声,“国际法必须得到尊重,我们的公民有在安全条件下穿越地中海的权利。” 这则消息让整个国际社会都愣住了。要知道,西班牙和穆斯林世界的渊源太特殊。历史上那场持续数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让这个天主教国家与伊斯兰文明结下过深深的宿怨。如今这个国家站出来为巴勒斯坦人撑腰,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态度。 西班牙的立场从来不是一时冲动。早在2024年3月,西班牙援助组织“施以援手”就运营过首艘驶往加沙的物资船。那艘船拖着“世界中央厨房”提供的驳船,从塞浦路斯出发,为加沙带去了200吨救命物资。当时塞浦路斯外长就透露,只要首船交付顺利,第二艘船会立刻跟上。 这份坚持在2025年走到了新高度。9月8日,桑切斯一口气宣布了9项反制措施,直指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他不仅要求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还禁止为以军运燃料的船只使用西班牙港口。紧接着,西班牙召回了驻特拉维夫大使,以此回应以色列对西政府的“诽谤指控”。 桑切斯的愤怒绝非政治作秀。他在公开讲话中痛斥以色列“用饥饿杀害无辜孩童”,谴责这种行为是“在灭绝手无寸铁的民众”。他引用联合国特别报告员的结论,直言以方的攻击已构成“种族灭绝”。这些话从一个欧洲国家领导人嘴里说出来,分量远超普通的外交谴责。 西班牙的出手像是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在此之前,国际社会对加沙的援助屡屡受挫。2024年2月29日,加沙城拉希德街的物资领取点发生袭击,112人死亡、760人受伤。以色列军方称是“鸣枪示警驱散暴徒”,但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发出“最强烈谴责”,加拿大外长更是称之为“一场噩梦”。 美国的态度则显得暧昧。总统拜登当时表示“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版本”,还没查清真相。这种模糊的立场,让加沙的人道主义通道始终处于半堵半开的状态。物资进不去,民众出不来,饥荒和疾病开始在加沙蔓延。 西班牙的军舰护航打破了这种僵局。它用实际行动证明,所谓的“封锁”并非不可撼动。更关键的是,这个天主教国家的挺身而出,给其他西方国家树立了一个尴尬又鲜明的榜样:当生命遭到践踏时,历史恩怨和宗教分歧都该退到后面。 有人说西班牙是在“刷存在感”,但船队上的物资不会说谎。那些即将送到巴勒斯坦儿童手中的饼干,即将用于救治伤员的药品,都是实打实的希望。西班牙海军的雷达在夜色中警惕地扫描,防空系统随时待命,他们守护的不是政治筹码,而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这背后是国际社会态度的悄然转变。曾经在中东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欧洲国家,正在逐渐发出自己的声音。西班牙不是个例,挪威、爱尔兰早在2024年5月就和西班牙一起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集体行动,正在一点点撬动失衡的中东格局。 以色列对西班牙的举动充满不满。但面对军舰护航的既定事实,以及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以方暂时没有采取过激反制。毕竟在加沙伤亡人数突破6.4万的背景下,任何阻碍救援的行为都会遭到更强烈的谴责。 官方信源:海峡网《加沙援助船队遭袭,西班牙派军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