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居然在国际会议上当众承认,自己是”负责任的拥核国家”,甚至还高调宣布,朝鲜已“永久确立朝鲜’拥核’地位”,并且还给出强硬表态:朝方拥核进程不可逆转,朝鲜将坚决排斥任何企图改变这一现状的举动! 早在声明发布前,平壤方面已在国内完成法律程序:将“拥核”写入宪法,明确其作为国家安全基石的定位。这种“先立法、后宣言”的策略,既是对内凝聚共识的政治动员,也是对外划清红线的法律手段。 朝鲜在声明中提到的“负责任拥核国家”自我定位,并非临时起意的说辞。据了解,朝鲜方面对“负责任”的阐释集中在核力量的防御性质上,强调其核政策的核心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生存权,不会主动威胁他国安全。 这种表述试图将拥核行为与“自卫权”绑定,意在向国际社会传递一种“被动应对”而非“主动挑衅”的信号。而“永久确立拥核地位”的宣布,则更像是一种战略定调,意味着朝鲜已将拥核视为长期国策,而非阶段性的谈判筹码。 至于“拥核进程不可逆转”和“排斥改变举动”的强硬表态,则直接划出了红线,暗示任何试图让朝鲜弃核的努力都将面临坚决抵制。 其实,在国际会议的公开声明之前,平壤方面已经在国内完成了关键的法律程序——将“拥核”明确写入宪法。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此前一段时间,朝鲜国内立法机构启动了宪法修订的审议工作,经过多轮讨论和表决,最终在宪法条款中明确了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基石的定位。 修订后的宪法不仅规定了核力量的存在意义,还对其使用原则作出了框架性界定,比如强调核力量仅用于反击外部侵略和威胁。这种“先立法、后宣言”的操作,显然有着深层次的考量。 对内而言,通过最高法律形式确认拥核地位,能够有效凝聚国内共识,让民众认识到核力量与国家安全的直接关联,从而形成强大的政治动员力。 对外而言,法律层面的确认相当于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让国际社会清楚看到,拥核在朝鲜已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既定政策,而非可以随意讨价还价的问题。 朝鲜选择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宣示拥核地位,背后或许还有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判断。近年来,地区安全环境持续复杂化,朝鲜认为外部军事威胁对其国家主权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将拥核政策从“暗线”推向“明线”,既是向潜在对手展示威慑力,也是试图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代表在会议发言时,特意强调了核力量的“可控性”和“防御性”,这番表述似乎意在缓解国际社会对其核能力的担忧,但“不可逆转”的强硬表态又让这种缓解效果大打折扣。 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这份声明反应不一。有的国家表示严重关切,认为朝鲜的行为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也有国家呼吁保持克制,强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这种分歧本身就反映出,国际社会在应对朝鲜核问题上仍存在不同立场。而朝鲜将拥核写入宪法并高调宣示,无疑给未来的对话解决增添了新的复杂性。毕竟,当一个国家将某一政策上升到宪法高度时,意味着其调整政策的成本将大大增加。 朝鲜的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将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核不扩散体系面临挑战的当下,拥核国家的自我定位与国际社会的认知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弥合的鸿沟。 对于朝鲜强调的“拥核进程不可逆转”,国际社会又该如何应对?是继续通过制裁施压,还是寻求新的对话渠道?这或许值得每一个关注地区和平的人深思。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