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0再次低空试飞,照片中这一细节,透露出恐怖的研发实力 日前,有网民拍摄到了正在试飞阶段的“北六代”歼-50战机低空掠过天空的照片,这次试飞高度比较低,能看到更多的机身细节,不但可以看到歼-50翼尖作动面的细节,还有这点细节让人“细思极恐”。 从照片中能清晰看到,歼 - 50 的翼尖作动面采用了分段式结构,与传统战机的整体式作动面不同,这种设计在低空飞行时可根据气流变化灵活调整角度。作动面边缘呈现出流畅的折线形态,表面覆盖的复合材料纹理清晰,能减少空气阻力的同时,提升机翼的抗疲劳强度。 有航空领域观察者指出,这种分段式作动面对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每一段的衔接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否则会影响飞行稳定性,这一细节直接体现了机身结构设计的先进水平。 更受关注的是机身腹部的一处特殊装置。照片显示,歼 - 50 机身腹部靠近机翼根部的位置,设有两个对称的矩形开口,开口内部隐约可见细密的网格状结构。经航空技术爱好者分析,这一装置大概率是新型主动冷却系统的进气口,网格状结构可过滤空气中的杂质,同时引导气流均匀进入冷却通道。 该系统能为机身内部的航电设备降温,尤其是在战机进行高速飞行或长时间巡航时,可避免电子元件因高温出现故障,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此前公开的五代机多采用被动冷却方式,依赖机身材料散热,而歼 - 50 的主动冷却系统,意味着其航电系统可能具备更高的运算速度和更复杂的功能,对散热需求大幅提升。 歼 - 50 作为被外界称为 “北六代” 的战机,自进入试飞阶段以来,已多次在不同场景下进行测试。此次低空试飞并非首次,此前有网友在不同区域拍摄到该战机进行低空通场、低速盘旋等动作,每次试飞都展现出不同的性能侧重点。 低空飞行测试主要检验战机在复杂气流环境下的操控性、机身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各系统在低速状态下的协同能力,这些测试数据将为后续优化飞行控制系统提供依据。 从现有信息来看,歼 - 50 的研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节奏。早在数年前,相关科研单位就公开过新型战机气动布局的研究成果,其中提及的无尾三角翼与鸭式布局结合的设计理念,与歼 - 50 的外形特征高度吻合。 随后,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突破也为歼 - 50 提供了动力支撑,国产新型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研发成功,能满足战机在高空高速与低空低速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动力需求,此次低空试飞中,战机的爬升角度平稳,未出现动力波动,印证了发动机与机身的适配性。 目前,歼 - 50 的试飞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每次试飞后,研发团队都会对收集到的飞行数据进行分析,调整机身结构、优化控制系统。随着试飞次数的增加,更多性能参数将逐步公开,这款 “北六代” 战机的整体实力也将进一步展现。 航空领域专家表示,新型战机的研发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次试飞都是对技术的检验与完善,最终将推动战机性能达到设计指标,为航空装备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