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醉美西溪”10公里欢乐跑活动在宁海西溪水库举办,当天有700余名跑者参与活动。李江林摄(中经视觉)
近日,记者漫步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西翁村,洋芋主题村落的艺术气息与绿意溪流相映成趣,鸡犬相闻间勾勒出一幅田园诗画。
从“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宁海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实现生态“大满贯”的县域,更在2024年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榜首。经过二十年深耕,宁海突破单纯的环境治理框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战略资本,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双轮驱动,重新定义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山水变现
秋日的宁海西溪水库,青山叠翠,绿水微澜。9月21日清晨,发令枪响划破宁静,700余名跑者奔涌而出,穿梭于蜿蜒的盘山公路。这场“醉美西溪”10公里欢乐跑,不仅仅是奔跑,更是一种深度融合生态与体验的新型旅游形态。
这条镶嵌在山水间的跑道,背后是宁海建成的500公里国家级登山步道系统。自2009年建成以来,它如同一条绿色丝带,将散落的108座古村、18条溪涧和7座山峰有机串联,而步道生态经济彻底扭转了宁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劣势,在空间重构中变为“步步皆场景”的文旅新产品。如今,这条步道系统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达6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的量化增值。
宁海的“山水定价”之路,离不开系统化的治水策略。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方针,创新推出厚植生态底色、提升休闲成色、融入文化特色的“三色治理”模式,构建安全、生态、休闲、景观四位一体的文旅新场景。
梅林街道河洪村尤为典型。这个凫溪畔的“长寿村”,早年关停养殖场、推行垃圾分类、建设慢行系统,实现了从环境治理到文旅融合的跨越。村民梁兰兰辞去城市工作,返乡创办“兰坊”,专售长寿糕、长寿面等特色产品。“现在的河洪村既能看见山水、记住乡愁,更能体验文旅融合的活力。”她感慨道。如今,村中涌现出多家咖啡馆、民宿与文化庭院,曾经闭塞的小村庄已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的热土。
在宁海,河洪村的变化不是个例。治理后的凫溪串联起酒香凤潭村、艺术沙地村,形成乡村联动发展的示范带;中堡溪联动周边村庄探索出“卖桃子—卖桃花—卖生态”的三级跃升模式……去年,宁海全域旅游接待游客1095.6万人次,旅游收入94.7亿元,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县域旅游30强”的跨越。
制度创新
“环评专家竟成了我们的智囊团。”宁波铭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叶常青说,一算经济账,能为企业节约近百万元成本。日前,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一场关于该公司“年产25万套汽车门板配件项目”环评评审会上,专家在技术评审中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冗余、设备过量。他们立即提出优化方案,建议精简设备、分区治理、升级工艺,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降本增效。
向“绿”而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破壁与重塑。这项首创于宁海的“评审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多评合一、打捆环评”改革成效,创新“容缺受理、并行审查”机制,使全县27个“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环评提前审批率、服务好评率均达100%。
制度创新的裂变效应,正持续为区域生态资本“增值”。宁海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生态资源,全年完成排污权交易131笔;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与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山林、湿地资源资产化路径;完成全省首笔“跨省”林业碳汇交易,推动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通过验收。
司法实践也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宁海县检察院推出“生态修复+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将环境修复与社区矫正有机结合。2022年以来,已引导160余名涉案人员缴纳生态修复资金1700余万元,补种树木600余株。一名参加公益植树活动的社区矫正人员坦言:“破坏容易保护难,今后我要主动参与森林巡护,用亲身经历教育更多人。”
企业的绿色蝶变同样映衬出制度服务的温度。走进位于宁海县科技园区的高格卫浴厂房,随处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3个废气抽风设备,让废气中和过滤后达标排出;2套污水处理设施,把电镀废水经处理后分离出重金属回收利用;1套中水回用系统,实现污水循环利用率达70%。
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宁波市四星级“绿色工厂”,高格卫浴的绿色发展之路,背后离不开宁海环保部门持续多年的精准服务:从审批验收的“店小二”模式到“环保管家”,从“环评云审批”到“网上中介超市”,宁海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绿色引擎
“全面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1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5月份,国网新源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浙江宁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孟继慧说,该项目使宁波清洁能源上网占比从6.87%提升至7.37%。
抽水蓄能电站是宁海布局新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海县将新能源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聚焦光伏、氢能、水电、风电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项目开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今年,“绿色新能源+新型储能”上升为全县三大主赛道之一,将大力引育扶持光储潜力企业,积极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宁海的光伏产业始于2009年,是最早切入储能赛道的县域之一。随后数年,宁海密集出台近20项光储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强有力的政策合力。2021年,宁海被列为浙江省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迅速掀起“全民光伏”热潮——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遍布滩涂与农田,工业园区和各类建筑屋顶覆盖成片蓝色光伏板,蔚为壮观。截至目前,全县光伏装机容量已达93.08万千瓦。
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宁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宁海光储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2.3%,拉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增长20.3个百分点,助推宁海晋级“GDP千亿县”。宁海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用好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风电光伏项目和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有序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应用,加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如今,宁海经济的“含绿量”持续提升,近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6.4%。
据介绍,下一步,宁海将紧扣“先进”与“新型”两大关键词,提升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位势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