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

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说起砂原惠这个人,得从头捋一捋他的来龙去脉。这家伙1933年出生在日本福冈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铁路工人,后来被派到中国东北的南满洲铁道公司干活。那时候日本人在东北搞了不少名堂,砂原惠家就这么1938年举家搬过来,他当时才五岁。父亲在公司上班,母亲管家,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他们住在日本人聚居区,周围全是同胞,砂原惠上的是日校,学日语,基本没怎么接触本地文化。 转眼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砂原惠的父亲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家里一下子乱套。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本打算赶紧回日本,谁知父亲的一个中国徒弟中途跑了,船票钱也黄了。母子仨流落到辽宁北镇县一个叫六台子村苏家街的地方,寄人篱下,靠母亲给人缝衣服勉强糊口。砂原惠那会儿十二岁出头,也得帮着干活,放猪放牛,挣点工钱补贴家用。村里人知道他们是日本人,但没赶尽杀绝,还挺照顾的。砂原惠慢慢开始学说东北话,边干活边练口音,起初磕磕巴巴,后来就顺溜了。 1946年,土地改革来了,砂原惠家作为外来雇农,本来啥都没有,却分到了一块地。这事儿让他挺意外的,从小见识过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的做派,现在看到这种变化,他开始认真学中文。先从认字入手,目标是掌握两千个常用汉字,每天抽时间抄写,边学边用。村里人教他农活,他也跟着学锄地插秧,渐渐融入当地生活。到1947年,他第一次见到解放军,觉得这支队伍跟以前见过的完全不一样,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和气。 就这样,1948年春天,十五岁的砂原惠下定决心参军。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张荣清,把年龄报大两岁,国籍直接写成中国,在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九团当了战士。部队整编后,他跟着进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辽沈战役那会儿,他冲在侦察连前头,多次带队突击敌阵,抓俘虏,立下几次小功,肩膀还挂了彩,但没耽误事儿。战役结束,部队表彰他,给了奖状和奖励。接着平津战役,他又参与包围北平,化装成小贩进城踩点,摸清敌军布防,回来报告帮了大忙。这些战斗让他在部队站稳脚跟,慢慢适应军营规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张荣清听到消息,马上填表申请上前线,国籍栏里还是写中国,还递了入党申请书,顺带写了份遗书,准备豁出去。按规定,他成了唯一一个跨过鸭绿江的日本人,当然这时候没人知道他的底细。部队出发在即,上级找他谈话,问籍贯啥的,他起初还顶着说自己是中国人,后来扛不住,再三追问下承认了真实身份:日本人砂原惠,五岁来中国,一直在这儿长大。领导一听,按国际惯例,日本籍不能直接上朝鲜战场,得避嫌,就把他调离了前线岗位。 身份暴露后,张荣清没闲着,被安排到东北老航校的政治部日工科,当日语翻译。航校是1946年建的,专门培养飞行员,他主要跟日籍官兵打交道,帮着教课和联络。干这活儿还有个好处,他日语生疏了,这些年光说中文,回去日本怕成哑巴,现在正好复习。航校出了不少英雄飞行员,像王海、刘玉堤那些人,都是那时候训练出来的。张荣清在学校待了几年,工作稳当,偶尔还参与些后勤协调,日子过得充实。 1955年,国家开始有组织地遣返滞留的日本人,张荣清符合条件,只能收拾东西回去了。时隔十七年,他重返日本,恢复了原名砂原惠。刚回去那阵子,日本国内政治氛围复杂,有人给他施压,让他别再提中国的事儿,但他没动摇。凭着流利的中文,他很快找着翻译工作,接待中国访日团,帮着郭沫若那些人办手续,翻译会议记录。砂原惠觉得这活儿有意思,能继续跟中国扯上关系。 后来,他专攻中日民间交流,1956到1958年,中日博览会在北京、上海、东京办了好几场,他四处跑腿,帮着布置展台,牵线对华贸易。冷战那几年,交流少,他结婚生子,养家糊口,但一有机会就组织活动。七十年代,中日关系缓和,他更忙了,带着当年回日的解放军老兵们回中国看看发展。砂原惠自己也往返两国上百次,每次回去都去北镇老家转转,村里人还记得他,聊起当年放猪的日子。 2010年,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砂原惠牵头,带了一批日籍抗日战士和家属回中国访问,规格挺高,参观了些纪念馆和老战场。他在日本还办了家公司,成立日期特意选在党的生日那天,手机铃声换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响起来就让人想起从前。砂原惠晚年身体渐差,但脑子清楚,总说自己身体里流着日本血,心却在中国。2021年6月24日,他因病在日本去世,享年八十八岁。临终前,他交代后代,把一半骨灰送回中国,埋在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算是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