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月光下的乡愁——读李郁葱《童年的月亮》有感

李郁葱老师的散文集《童年的月亮》,像一封封从岁月深处寄来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对童年与故乡的深情回眸。翻开书页,能看见作者踩着时光的脚印,在记忆的田野里捡拾那些散落的美好,也让身为读者的我,跟着走进了一片满是童真与乡愁的天地。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童年与自然生灵互动的细腻描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小时候也接触过这些小生命的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蟾蜍、蚂蚱、蚂蚁、萤火虫……这些在如今城市孩子眼中或许有些陌生的小生物,在他的笔下都成了童年记忆里鲜活的主角。他写蟾蜍“丑陋而充满黏性”“像是哈哈镜里的青蛙”……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蟾蜍的模样,带着孩童特有的观察视角;写萤火虫“腹部小小的光源在夜色中宛如灯笼”,简单的比喻却让那微弱却温暖的光亮跃然纸上,仿佛带着我回到布满萤火虫的夏夜乡村。作者不仅记录了与这些小生物相处的点滴,更在其中融入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观察蚂蚁种族战争、了解螳螂同类相食的习性,在生动的叙述里,让我在感受童真的同时,也跟着对生命本质与自然法则产生共鸣。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才是最好的文学作品,作者显然是做到了。

故乡的风物与生活场景,是书中另一道动人的风景。爆米花的香气、乡村电影的热闹、走乡串村的卖冰人、故乡的木楼梯与瓦松……这些看似遥远而又熟悉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人,对这一场景也大有历历在目的感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事物,构成了作者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他写爆米花“小时最常吃的零食是爆米花和同一谱系的年糕胖,碳水在挤压膨胀后的那种香气”,简单的描述却能勾起我对童年零食的怀念;写乡村电影的场景,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感受到乡村电影带来的独特热闹与欢乐。这些故乡的风物,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符号,更是作者乡愁的载体。当他写到老家房屋的破败、亲人的离去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变迁的怅惘,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份厚重的乡愁。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承载着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眷恋,也让我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中,想起自己记忆里的故乡模样。

文化是乡愁的根,也是乡愁的源泉。在对童年与故乡的追忆中,作者还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探寻与思考。从故乡的严子陵等乡贤,到与江涨桥相关的苏轼等历史人物,再到瓶窑老街、奇云山古道、元宵节等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地方与节日。他讲述江涨桥的历史渊源,结合自己上学时与江涨桥相关的经历,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探寻瓶窑老街的古井、茧站,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展现出地方文化的厚重。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更让我看到了历史文化与个人生命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在感受童年与乡愁的同时,也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童年的月亮》不仅是作者个人的记忆独白,更是一代人对童年与故乡的集体回望。这本书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静下心来,回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美好,感受乡愁的温度,思考生命与时光的意义。书中的月亮,不仅照亮了作者的童年与故乡,也照亮了每一个读者心中对过往的眷恋,让我们在月光的温柔包裹下,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美好与感动。(谢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