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力指出,当前已有60多个国家围绕生物制造或生物经济出台了相关政策或战略,但关注点并不相同。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生物制造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可以看出政策导向从顶层设计逐渐转向长效化机制建设,生物制造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创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耿力表示,标准是高于产品和品牌的规则制高点,谁能够主导标准,谁就能掌握话语权,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此外,制定标准还能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耿力指出,目前生物制造标准化工作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组织。很多分散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标准,但是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二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现有标准比较滞后,而且有些标准没有跟上技术突破的步伐;三是企业标准意识有待提升。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标准化投入动力,转化效率低,标准制定周期长;四是国际标准化刚起步。在各类国际标准化组织里面,没有专门的生物制造技术委员会来系统制定相关标准。
面向未来,耿力提出几点工作展望:一是整合各方资源,凝聚行业共识,共同开展生物制造领域的标准制定;二是深入调研交流,梳理标准化需求,提出生物制造的标准化路线图;三是组织国内产学研各方,共同编辑国家生物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重点标准的编制计划,推进我国生物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四是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加快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