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日常聊天交易工具,你的微信中是否有同名好友?是否有转错账的经历?
某日,原告小明向房东转账缴纳租金,因被告小雨与房东同名,小明未核对身份信息,误将该笔款项转入被告小雨账户。小明通过微信消息、电话等方式联系小雨要求返还钱款,小雨不予理会,拒绝返还钱款。而后,小明诉至安徽省宿松县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决小雨返还不当得利款27000元。
该案事实清楚,具备良好的调解基础,法官在征得双方同意后,采取调解方式处理本案。在调解过程中,认真听取双方诉求与意见,并对小雨耐心释法说理:小雨取得钱款没有法律依据,该钱款转移基于原告小明的错误操作,而非真实意思表示,小雨获得钱款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小明有权请求小雨返还钱款。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小雨十日内返还不当得利款27000元,纠纷得以化解。
法官提醒
如果您也遇到同样情况,做好以下几点,维护合法权益:
转账前三思而后行。转账前务必核对收款人头像、昵称、微信号,以确认对方信息。
遇事不慌,固定证据。一旦发生转错情况,截图保存转账记录、对方微信主页、截图保存要求退款信息。
积极沟通。尝试与对方友好沟通,若沟通无效,应果断采取法律途径解决。
法律维权。若沟通无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确定管辖法院:通常向被告住所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确定被告:起诉需要有明确的被告,包括被告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如果通过“电子回单”只能获得部分姓名,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查令,由律师持调查令前往腾讯公司调取收款方的实名认证信息。提交起诉状及证据:起诉状中明确诉讼请求,并陈述事实与理由,附上所有证据。
微信转错账,对方拒不返还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不当得利。受损方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得利人返还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