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为扩充国土面积,斥资400亿建了个人工岛,怎知正当他们得意之时,发现人工岛忽然在一夜之间被“吃”掉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那叫一个雄心勃勃。经济上是“嗖嗖”地往上蹿,但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地方太小了,还天天地震,总觉得脚下这片地儿不踏实。咋办?日本人脑洞大开,把目光投向了茫茫大海。他们盯上了一块离东京1700多公里远的地方,叫“冲之鸟礁”。 这个“礁”,说白了,就是两块刚能露出水面的小石头。涨潮的时候,大的那块也就一张床那么大,小的那个,你站上去估计得练“金鸡独立”。就这么个地方,搁一般人眼里,海鸟落个脚都嫌挤。但在日本的规划图上,这可不是两块石头,这是一个能凭空生出40多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的“宝地”,比日本本土面积还大!这算盘打得,隔着太平洋都能听到响声。 为了把这个“礁”变成国际法承认的“岛”,日本是下了血本。从1987年开始,一场长达几十年的“石头保卫战”就打响了。第一招,简单粗暴:砸钱。他们先是斥巨资,运来无数巨大的铁块和水泥,把那两块可怜的小石头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起来,活像给它们穿上了厚厚的盔甲。光是这第一期工程,就花掉了几百亿日元。 看着这固若金汤的“堡垒”,日本人心里估计是美滋滋的。这下总算能扛住风浪,高枕无忧了吧? 然而,他们还是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太平洋的浪,可不是跟你闹着玩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猛烈的海浪和高盐分的海水,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打磨工,不停地侵蚀着这些钢筋水泥。没过几年,那些昂贵的铁块就开始生锈、崩坏,水泥也出现了裂缝。这钱,等于扔进海里听了个响。 眼看“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日本人决定“以柔克刚”。他们想到了一个更“聪明”的办法。联合国不是说,只有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经济生活的“天然岛屿”才能有专属经济区吗?那好,我就给你造一个“天然”的出来。 他们的计划是:在礁石周围大规模养殖珊瑚。珊瑚是活的,慢慢生长,年头久了,不就形成真正的珊瑚岛了吗?这想法听起来天衣无缝,既环保又“合法”。说干就干,他们又投了一大笔钱,培育了无数珊瑚幼苗,小心翼翼地“种”在了冲之鸟礁的周围。 这回,日本人觉得胜券在握了。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崭新的人工岛屿正在太平洋上冉冉升起,大片的资源和渔场正在向他们招手。 可就在他们最得意的时候,一件谁也没想到的怪事发生了。一夜之间,那些好不容易才长起来一点点的珊瑚,竟然大片大片地消失了!就好像被什么东西啃过一样,只留下一片惨白的残骸。整个价值连城的珊瑚岛计划,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吃”掉了。 这下日本人彻底懵了,赶紧派专家去调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凶手不是什么神秘的海洋巨兽,而是一种叫“棘冠海星”的生物。 这东西长得跟个狼牙棒似的,浑身是刺,是珊瑚的天敌,堪称“珊瑚收割机”。它们繁殖能力超强,而且饭量惊人,所到之处,珊瑚礁片甲不留。不知道是洋流还是什么原因,一大群棘冠海星就这么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冲之鸟礁,把日本人精心栽培的珊瑚当成了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吃了个底朝天。 这一下,真是让日本人哭笑不得。他们花了前后几十年,总投资高达400亿日元,动用了各种高科技手段,又是钢铁水泥又是钛合金防护网,最后却败给了一群不起眼的小海星。这大概就是大自然用最黑色幽默的方式,给人类的野心上了一课。 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时时刻刻都有危机感,想方设法为子孙后代多争取点生存空间,这个出发点本身,其实可以理解。 但问题是,这种“争取”的方式,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为了一个法律上的漏洞,不惜花费天价,去挑战自然规律和国际共识,这种做法本身就充满了投机色彩。他们试图用金钱和技术去“欺骗”自然和时间,结果自然就用最原始的方式给了他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说到底,冲之鸟礁的闹剧,不仅仅是一个海洋工程的失败,它更像一个寓言。它折射出日本这个国家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和执念。从历史上看,他们似乎总是在“生存空间”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攻击性。而这次,他们把这种攻击性用一种看似“和平”的方式,投向了广阔的海洋。 最终,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在2012年给出了一个不咸不淡的结论:承认了冲之鸟礁以北部分大陆架的延伸,但对其作为基点划定大片专属经济区的核心诉求,并没有认可。那400亿日元,换来的成果,实在是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