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华
当最后一颗螺丝钉精准配送至生产站位,当扫码枪“滴”的一声,ERP系统提示“物料已进行成本归集”,意味着标准件供应链集成服务项目已全线贯通,航空工业昌飞标准件供应链集成服务团队成员欢呼声响起,这是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的艰难转型。
几十万条数据,几十次协商洽谈,近两年的持续优化迭代,3万字的运行报告和操作手册,日均“3000+”的配送数据,零库存管理——这就是该团队在标准件供应链集成项目中的创新足迹。
形势严峻立下军令状
在航空制造业中,像螺丝钉这么小的标准件,如同人体细胞不可或缺。传统的采购、仓储、领用流程存在诸多弊端,各环节衔接不畅,信息流通不佳,导致货物积压、发放延迟频发。采购流程冗长,常常因一颗螺丝钉缺货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滞。“车间要的不锈钢螺栓,我们不仅要知道规格,还得问清使用场景——是用于机翼固定还是管道连接?温度环境如何?是否需要防腐蚀处理?”作为团队的标准件技术大拿,陈华光每天在各种标准件需求清单中梳理哪些需要协调使用库存,哪些需要紧急补充采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团队立下军令状:实现标准件年均库存降低15%,准时配送率达到98%,新增采购实现零库存管理。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谭。
打破传统创新采购模式
围绕公司降本增效的目标,创新采购模式,在标准件供应链中开展集成服务试点。团队组织了多次调研和几十次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制造商协商洽谈。最终,打破传统采购模式,首次采用《三方合作协议》与《商务合同》双线并轨,跨入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经过十几轮的反复谈判和沟通,最终与多家服务商和制造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改革既要敢创新,更要守质量红线。”项目负责人王雷反复强调。在他看来,标准件供应链服务的核心,是将“标准化”与“数字化”“智能化”拧成一股绳。他带领团队成员从采购计划、合同签订、质量管理、仓储配送、结算管理等全流程进行体系重构。为解决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团队多次进行头脑风暴,最终决定采用二维码进行数据交换,并依托集成服务商建立数智仓配系统,构建了二维码全流程追溯体系。通过每个环节扫描二维码,记录相关信息,建立标准件的追溯电子档案,确保每个标准件的质量和安全性可追溯。
在配套环节,构建了“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复盘”的全流程管控,采用五级风险预警、日汇报、周例会、月通报模式,为标准件配套保驾护航。在结算环节,构建了“零库存管理机制”,按照分包组套进行配送,车间使用后进行扫码成本归集,再进行结算,实现零库存管理。
实践“烤”验螺丝钉里的大效益
今年,公司吕蒙标准件库正式投入运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随着铆装厂和总装厂火力全开,标准件需求量从日均不足1000批次上涨到日均“3000+”批次。“生产计划提前了!下周一必须完成配送!”“外场更改急需,今天下午必须出库发出”“生产线急需一批调整钉,1小时内需送到”“扫码成本归集,需日清日毕”……正值酷暑,库内装修改造还未完全就位。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压力,迅速组建了“标准件供应链罗阳青年突击队”,以青春热血点燃供应链协同的战斗引擎。团队成员何瑞华、吕兴彬、李阳每天去现场协调解决问题。顶着高温,大家在铁皮仓库内奋战,紧急物料的转库、交接和上架工作,到货开箱、验收、上架,拣货员在高温近40℃下,一边喝着藿香正气水,一边快速地在货架间穿梭忙碌、精准操作,汗水浸透工装,又被高温蒸干留下盐渍,“注意标签朝向”“播种墙按指令进行组套”“扫码枪对准二维码”“今天必须完成配送”……仓库内回荡着简短的指令声。正是这种高效协作,使团队具备了1小时快速响应需求、4小时生产配送、当天扫码进行成本归集的敏捷、高效的响应能力。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这支标准件供应链服务团队或许不会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们用专业化解难题,用韧性抵御风险,用温度链接供需两端。
经过近两年奋战,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库存金额年均下降20%、新采购实现零库存管理、实现1小时响应4小时配送的敏捷供应、配送及时率达到99.32%、节约资金至少360万元/每年,这些数字背后,是团队对创新信念的坚守。如今,当看到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实时反映着配送的运行状态,当听到客户说“你们让供应链从静态表单变成了实时跳动的生命线”,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有了意义。
团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于创新,降本增效”,在螺丝钉的方寸之地,书写了供应链变革的宏大篇章,用数据与汗水,浇筑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坚实基础。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在供应链管理的蓝图上,绘就更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