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6年洛阳皇宫,病重的曹丕指着曹叡的名字写下遗诏,满朝文武皆暗自心惊。这个曾因生母甄宓之死被父亲贬为平原侯、常年受冷遇的皇子,怎么就成了曹魏继承人? 要知道曹丕明明对他心存芥蒂,且膝下共有十个儿子,这反常的传位背后藏着三重无法回避的真相。 首先得戳破一个误区:曹丕所谓的“子嗣众多”只是纸面数字。据史料记载,他的十个儿子里,次子曹喈出生两月就夭折,曹鉴、曹贡等五个儿子在曹丕驾崩前就已早逝,没有一个活过20岁。 剩下的三个儿子中,曹礼体弱多病,后来也早逝;曹霖虽活到成年,却性情暴躁声名狼藉,根本撑不起朝堂。 等到226年曹丕病危时,22岁的曹叡已是唯一成年且身体康健的皇子。不是曹丕想选他,是根本没得选。 其次,曹叡的“嫡子身份”是绕不开的法理硬伤。甄宓原是曹丕正妻,曹叡本就是嫡长子,只是甄宓失宠被赐死后,他的身份才变得尴尬。 但关键转折出在222年:曹丕册封郭女王为皇后,而无子嗣的郭女王主动收养了曹叡。这一下彻底改变了局面,曹叡从罪臣之子变回皇后养子,重归嫡子序列。在“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的三国,这个身份让他获得了陈群等世家大臣的支持,名正言顺。 最关键的是,曹叡用隐忍和能力打消了曹丕的顾虑。曹操在世时就极看重这个孙子,常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处理政务,直言“我基於尔三世矣”。 甄宓死后,曹叡收敛锋芒,每日早晚向郭皇后请安,对曹丕更是恭顺有加。一次打猎时,曹丕射死母鹿后命他射小鹿,曹叡跪地哭谏“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这句话戳中了曹丕内心的愧疚,也让他看到儿子的仁厚。加上曹叡在赈灾等事务中展现出的务实能力,让朝臣纷纷站队,连司马懿都公开称赞其“沉毅有主心骨”。 说到底,曹丕传位曹叡是彻头彻尾的政治选择。当时曹魏外有吴蜀虎视眈眈,内有宗室与士族角力,40岁的曹丕若传位幼子,必然重蹈“主少国疑”的覆辙。 曹叡既是唯一合格的成年继承人,又有嫡子身份和朝臣支持,即便父子间有心结,曹丕也只能把江山交到这个“最结实的篮子”里。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2.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3. 《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