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值得了!安徽某地,一位年轻母亲在照料宝宝时不慎从床边滑倒,撞到墙面。令人动容的是,仅10个月大的宝宝见状并未哭闹,而是努力撑起小小的身体,焦急地爬向妈妈,用软软的手掌轻抚她的额头,还凑近吹气,仿佛在说:“妈妈,痛痛飞走。” 当天午后,妈妈正俯身给宝宝换尿布,重心不稳意外跌下。她强忍疼痛不敢出声,生怕惊吓到孩子。然而宝宝却仿佛感知到母亲的情绪,用行动诠释了超越言语的爱。这份源自本能的关怀,不禁让人想起发展心理学中的“共情萌芽”理论——婴儿在8至12个月期间,便开始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甚至尝试安慰。 事实上,类似画面并非孤例。2021年江苏一名11个月大的女婴看见母亲掩面哭泣时,摇摇晃晃地递上奶瓶;更早有英国剑桥大学的婴儿行为研究显示,部分9个月以上的婴儿已能通过抚摸、贴脸等方式回应照料者的负面情绪。这些举动虽简单,却是人类社会性本能的最初闪耀。 而这位妈妈的反应同样动人——尽管自己疼痛未消,她第一时间起身护住宝宝,防止孩子也从床沿跌落。这种母子间双向的保护欲,恰如神经科学所描述的“镜像神经元”在亲密关系中的体现:看见所爱之人受伤,自身大脑也会激活相似区域的反应。 有儿童心理专家分析,婴儿早期表现出的共情行为,往往与日常接收到的照料质量密切相关。母亲平时温柔的抚触、及时的回应,如同在宝宝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所示,身体的温暖接触对婴幼儿情感发育有着深远影响。 不少网友感叹:“宝宝爬来的那一刻,所有熬夜喂奶的辛苦都值得了。”或许正如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写:“我们并非记住日子,而是记住瞬间。”这场意外,反而让母亲见证了爱的最早模样。 若深入推想,倘若母亲当时选择隐忍沉默而非自然流露疼痛,宝宝是否还能捕捉到这珍贵的情感学习机会?亲子关系中的脆弱与真实,或许正是孩子学会关怀的第一课。而这份源自生命本能的温柔,终将在未来某个时刻,回馈给这个需要更多共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