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陆遥
《汉书》云:“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这座镶嵌在河西走廊西端的丝路明珠,自古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来自97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的千余位中外嘉宾齐聚敦煌,参与文化展览、研学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
连日来,记者穿梭在会场内外,感受古老文明的时代脉动和交流互鉴。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背后有哪些浙江元素,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迪?
千年丝路,在代码中焕发生机
敦煌鸣沙山。站酷海洛供图
壁画会褪色,洞窟会老化,要让敦煌的美永远留存,离不开“数字敦煌”工程。博览会期间,敦煌研究院集中发布了6年来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其中,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前停着的一辆黑色大型车辆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国首个文物数字化智能移动平台首次在公众前亮相。车内集合了三维激光扫描仪、专业图形工作站等设备设施。
“整个车厢里最重要的是三套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存储系统和通讯系统。”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吕尧介绍,比如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古遗址和古建筑多分布于偏远地区,那里环境复杂多变,容易产生设备运输困难、电力供应不稳定、数据传输受限等问题。而这种车载式移动工作平台可直接在野外开展作业,“有了这台车以后,我们可以把处理中心和采集现场放在同一个场地,实现快速处理、实时预览。”
可以说,这套云端的数字生命系统,让千年前的丝路故事在代码中焕发生机,使文明瑰宝在数字世界获得永恒的新生。
本次文博会的展厅里,一台造型精巧的文物数字化采集设备正在模拟作业,镜头缓缓扫过壁画复制品,数据实时传输至终端屏幕。
“为破解石窟寺空间狭小、光线复杂,以及大遗址范围广、采集难度大的难题,我们研制出可模块化拆分的采集装置,还开发了亿级像素无差错二维图像自动拼接软件、多源数据融合的跨尺度三维重建软件,最终搭建起丝路文物数字化处理智慧云服务平台。”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工作人员张涛举例,依托这一设备,现场一面墙大小的平面图像,大约3至4天便可完成数字化采集,工作时间大大缩短。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文物数字化是当前文物保护的重要方向,新平台的诞生能够以更开放、更共享的方式,为文物数字保护提供新模式。”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完成敦煌30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5万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扫描,还向国内9个省(区、市)的22处文物管理单位提供技术支撑,让数字化保护技术惠及更多丝路文化遗产。
依托文物数字化成果,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也变得更加真实可感。在敦煌文博会“寻境敦煌”数字展厅,戴上虚拟现实眼镜,你便能“走进”莫高窟第285窟,壁画上的飞天仿佛触手可及,色彩在光影流转中焕发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的刘女士感叹不已:“以前总觉得敦煌壁画是书本里的图片,现在感觉它们就在我们身边舞动。”
乐动敦煌,舞出“活的第736窟”
科技助力,让《乐动敦煌》中的道具和演员配合默契。受访者供图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而体验剧《乐动敦煌》则被誉为“活的第736窟”。整个剧场仿佛一个可看可听可游走可互动的“洞窟”——
演出区域,复刻的敦煌石窟藏经洞、佛龛、莲花台与藻井形象逼真;演员们身着敦煌服饰,或衣袂飘飘、舞姿曼妙,或指尖轻拨、琴弦悠扬,或凌空“飞来”、姿态灵动,一个个惟妙惟肖,恰似壁画里的人物“活”过来一般……
《乐动敦煌》讲述了西域音乐天才白歆追寻音乐梦想,在敦煌壁画中寻得人生真谛的原创故事。剧中,少年白歆随和亲使团东行至敦煌莫高窟,被壁画中凝固的乐舞震撼,自此抛却杂念,从意气少年到苍髯老者,毕生钻研壁画乐谱,融合中原雅乐与西域曲调,创作出新宫廷宴乐。
选择“乐舞”作为切入点,是因为敦煌壁画中,乐舞场景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幅壁画中都有乐器、舞姿的描绘。主创参考了初唐220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乐舞壁画,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创作,使得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创作过程中,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的古乐谱,给了主创团队极大的震撼。这些乐谱一度无人能识,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才逐步将其破解,并成功复原演奏。
《乐动敦煌》将破译的敦煌25首琵琶谱作为素材,运用丝绸之路不同地域乐器,借助当代音乐语言,使乐曲更贴合敦煌多元文明交融的风格。音乐随每一章节故事发生变化。比如《滴水成音》片段,音乐空灵抽象;上元市集部分,音乐曲调充满烟火气、市井气;《燃灯踏焰》音乐更接近敦煌古风特色;《美音鸟》舞段中,可以听出浓郁的印度音乐风格。整个演出,音乐对故事的讲述、情感的传递无处不在。
演出的服装也并非对壁画的简单复制。主创团队采用“原色+做旧”的双重手法,既保留壁画刚绘制时的矿物颜料色泽,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做旧处理,使其呈现出一种历经岁月洗礼但仍具生命力的视觉效果。
即便某些技术手段(如威亚、纱幕、投影等)在其他作品中也曾出现,但主创团队特别注重将其与敦煌壁画的主题深度融合。在飞天段落中,影像中的壁画飞天与现场演员通过威亚腾空而起的动作完美呼应,实现了“画中人出壁”的震撼效果。
这个沉浸式体验项目背后,也有浙江力量在加持。
大丰实业技研中心副总经理、舞台设计院院长吴正平介绍:“我们为这个项目提供了整体集成解决方案,包括灯光、投影、音响、舞美等各个环节。”
主舞台上,一条白色绸缎仿佛长了翅膀一般,时而飞起,时而悬浮,与女演员的舞蹈配合得默契十足。这神奇一幕,正是靠大丰的一组风动装置实现的。吴正平“揭秘”说:“舞台的一圈设有风槽,16路风路采用数字控制,保持一个稳定的气流。这样就能让白绸维持在一个恒定的高度和位置,从而更好地配合表演。”
正如《乐动敦煌》营销推广中心副总监王琦所说:“我们想做的不只是一场演出,更是让敦煌乐舞真真正正‘活’下去。”
交流互鉴,搭建可生长的国际艺术平台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正因如此,在敦煌文博会期间,记者邂逅一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团队,便显得顺理成章——他们正是这座“桥梁”上步履不停的践行者。
来自俄罗斯的安娜·冬岑科,有着一个很美的中文名字:冬青国。冬天的冬,青春的青,国家的国。她从小学画,在莫斯科艺术学校学习五年,油画、素描均有涉猎,但她似乎更沉迷于神秘的中国丹青,还专程来到中国美术学院研习过中国绘画,主攻山水和写意画,同时充分利用时间去钻研中国的文化艺术。
虽然曾在文献中见过石窟壁画的影像,但当她随着采风队伍自甘肃兰州黄河之滨启程,一路经临夏、夏河、张掖、嘉峪关直至敦煌时,内心十分振奋。“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黄河,真切感受到黄河的壮阔与力量,这种震撼是影像无法传递的。黄河的一切包括水、岸、历史,都会通过作品展现给更多人。”冬青国说,“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但艺术是世界的语言。”
在敦煌,真正站在榆林窟与莫高窟那些艺术瑰宝面前,历经千年的色彩与线条带给她前所未有的震撼。这也激发了她的灵感——将壁画的配色融入画作。
在此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举行的“青山行不尽——我的丝路故事”中外艺术交流展上,冬青国的五幅水墨力作占据整面展墙,向中外艺术家诉说着她对敦煌文化的理解。
宣纸水墨《彩虹山谷》,既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技法,又饱含西方油画的色彩想象力,气势磅礴,韵味十足;《沧桑敦煌》描绘出敦煌的壮丽之美,从神、形、韵上尽显“中国味”,正如冬青国的简介里所言:“现在的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山水笔墨之间,冬青国正描绘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动人画卷。
不光是冬青国,还有多位来自意大利、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的艺术家,都将丝路风光与文化叙事相融,创作了一批充满“视角转换”意趣的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致力于搭建一座可持续、可生长的国际艺术平台,使观众在观展中感受到丝路的精神与温度,在交流互鉴中彰显了文明的生命力。”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表示。
从千年壁画的舞姿“复活”到数字技术的云端共享,从多语种书籍的广泛传播到国际合作的深度拓展,从学术研究的深度挖掘到文学艺术的深情礼赞……敦煌正以文化为舟楫,载着人类对文明互鉴的永恒追求,驶向更广阔的对话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