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1)
(2)
(3)
□刘大鹏陈征本报记者孙昊
金秋九月的泰来县,迎来了“水稻+水产”的双重丰收。在该县胜利乡稻蟹田和大兴镇的稻虾基地,农户正忙着收获个大体肥的螃蟹与小龙虾。通过“稻蟹共生”“稻虾共作”等生态农业模式,泰来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更让寒地特色水产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金色引擎”。
走进泰来县胜利乡余粮村,连片稻田泛起金黄波浪。稻穗之下,另有一番热闹景象——成群的河蟹在禾间穿梭。正在水中熟练收笼的农民张善文说:“今年我们第一批蟹已经开始上市,每天下午和傍晚捕捞,能收获两百斤左右,你看这螃蟹,个个都是一两半到二两的规格,味道可鲜美了。”
4年前,胜利乡开始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今年迎来了产量和品质的“双突破”,这里产出的螃蟹和大米品质非常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每亩比单纯种水稻增收超过400元。
在距离胜利乡不远的大兴镇青岗村,主打“寒地小龙虾+水稻”共作,另一场“水中丰收”也在上演,农民盛凤明今年投入的20万尾虾苗喜迎丰收。他提起满是青红相间小龙虾的地笼说:“今年我这儿小龙虾个头非常大,平均都在35克到40克。现在市场价一斤能卖35元,预计总产量有五六千斤,仅这一项就能增收5万元左右。”
丰收的背后,是品种和技术的核心支撑。大兴镇自主培育的寒地小龙虾新品种克服了气候限制,耐低温能力强,比普通小龙虾早15天达到商品规格。今年平均单只重约40克,比传统品种增重30%,蛋白质含量还提高了8%。
泰来县胜利乡农业站站长孙国庆介绍,示范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以来效果显著,今年进一步扩大了种养规模,推动稻田养蟹、养虾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
如今,泰来的“稻蟹共生”“稻虾共作”不仅实现了生态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更逐步成为区域农业转型的示范样板。随着品牌效应增强和市场认可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加入综合种养行列。
图(1):金黄的蟹稻田。
图(2):青红相间的小龙虾。
图(3):收获的河蟹。
邵鹤陈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