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建议中小学恢复“不及格留级”引热议:我们究竟在怕孩子“慢”,还是怕教育“假”?

建议中小学恢复“不及格留级”引热议:我们究竟在怕孩子“慢”,还是怕教育“假”? 视频里的男人越说越激动,镜头扫过孩子满是红叉的试卷,最后停在那句“流水线式升级”上,瞬间戳中了无数家长的痛点。谁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60分的成绩单回家,老师却笑着说“进步了就好”;上了初中还不会背乘法表,课堂上却只能跟着进度听函数;家长想补课,老师无奈摆手“先跟上当前课程再说”——我们总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在“到点就升级”的规则里,很多孩子早就在中途掉了队,只是被“义务教育完成率”的数字悄悄藏了起来。 有人骂提议太苛刻:“孩子自尊心怎么办?留级会被嘲笑一辈子!”可反过来想,当一个孩子连基础的字词都认不全,却要跟着学文言文;连一元一次方程都算不明白,却要硬啃几何证明,这种“拔苗助长”的体面,难道不是更伤人的折磨?去年邻居家的男孩就是如此,初一上学期数学常年不及格,升到初二后直接上课睡觉,他跟妈妈说“反正学不会,不如混到毕业”——比起“留级”的标签,“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才是对孩子更深的伤害。 也有人担心“留级会加剧焦虑”,可真正的焦虑从来不是“多学一年”,而是“明知孩子没学会,却只能看着他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跑越远”。我们总把教育当成“赶工期”,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结果慢。恢复留级制度,从来不是要“惩罚落后”,而是给那些暂时跟不上的孩子一个“补牢”的机会,让教育回归“学会了再走”的本质,而不是在“完成流程”的自欺欺人里,消耗掉孩子对学习最后的信心。 如今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晒出自己当年留级后逆袭的经历,有人痛陈“带病升级”的苦果。其实大家争的哪里是“留级”本身?是希望教育能多一点温度,少一点套路;多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少纠结“流程走完了没”。你觉得,该给暂时落后的孩子“留级补学”的机会吗?教育等级制度 中学留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