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俄罗斯总算是大方了一回,史无前例! 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两国签署了30年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西伯利亚-2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且低于输欧价格。 每年500亿方,什么概念?就是说每年可以解决2.5亿家庭用气。 为什么俄罗斯一下子大方起来了? 一则,俄乌冲突3 年多了,战争本来就烧钱,加之美欧群狼围攻制裁,俄罗斯经济捉襟见肘。守着能源金饭碗,急需找到买家变现。 二则,现在美国抡着大棒,谁和俄罗斯合作,就打谁,唯独不敢打中国,为此,俄罗斯选择中国,除了交易稳定外,还有庞大的需求市场,仅这一宗生意,每年可进上千亿人民币。 三则,作为我国来说,购买俄罗斯天然气,价格低,管道输入成本低,而且安全稳定,没了海运风险,能满足能源保障多元化。 说俄罗斯“大方”,倒不如说这是笔算得门儿清的战略账,压根不是什么突然的“慷慨”。这事儿早在上一个甲午年就开始聊了,2014年就摆上了谈判桌,拖到现在才签,说白了是双方终于踩准了彼此的需求节奏。普京自己都直言这是“互利共赢,不存在一方施舍另一方”,这话才算说到了点子上。 俄罗斯的处境其实比“捉襟见肘”更具体。2025年上半年,俄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量直接砍半,跌到99.3亿立方米,快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了。以前靠“北溪”管道每年往欧洲送1700多亿方,现在只剩“土耳其溪”在勉强支撑,运输能力掉了一半。能源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欧洲市场塌了,不往中国转往哪儿转?500亿方的供应量,刚好能填上对欧出口的窟窿,每年上千亿人民币的收入更是救命钱。 这条管道本身藏着不少门道。没选绕路的方案,特意经蒙古走直线,虽然要给蒙古每年15亿美元过境费,但管线直接短了1000公里,整体成本反而低了不少。对蒙古来说这钱相当于GDP的10%,等于捡了个大红包,顺带还成了中俄能源合作的“中间商”,这生意做成了三国共赢的局面。不过要等2030年才能通气,毕竟2600公里的管道得修5年,地质勘探、跨境许可都是麻烦事。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可不是遥远的国际新闻。现在北方“煤改气”的家庭越来越多,冬天取暖费是笔不小的开销。俄罗斯气价低于欧洲,管道运输又比海运LNG省成本,这些节省下来的钱说不定就能体现在燃气账单上。更实在的是环保账,就像现在运行的西伯利亚1号管道,每年能减1.64亿吨二氧化碳,等2号通了,北方的冬天说不定能少些雾霾天。 但也别光盯着好处忽略了风险。现在西伯利亚1号每年送380亿方,加上2号的500亿,再算上远东管道的增量,俄罗斯很快会变成中国最大的管道气供应国。依赖度太高总归有隐患,万一将来地缘政治有变化,供应稳定性就得打问号。有专家已经提醒,这可能会“削弱能源安全”,这话值得琢磨。 说到底,这30年的协议更像中俄给彼此的“定心丸”。俄罗斯靠中国稳住能源出口基本盘,中国靠俄罗斯补上能源安全的短板,双方都在借对方的力量对抗外部不确定性。这种合作早超越了买卖关系,成了经贸关系的“压舱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