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杭州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18岁的小伙子,自己在家把两个睾丸割了,还扔进马桶冲了

杭州这事儿听着就让人揪心!18岁的小伙子,自己在家把两个睾丸割了,还扔进马桶冲了。 凌晨三点,妈妈起夜听见卫生间有动静,推开门看见满地血,小宇蹲在地上,手里还攥着带血的手术刀,吓得尖叫起来。爸爸赶紧拿毛巾裹住他,往楼下跑,楼下的出租车司机看见血,油门踩得飞快,连闯了两个红灯。 小伙子叫小宇(化名),2025年5月的周末,趁爸妈去外婆家,用网购的手术刀和止血棉做了傻事。送进杭州某医院急诊室时,李主任翻着病历摇头:“睾丸已经冲没了,血管断端都缩进去了,接不上。”小宇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声音像蚊子:“我早想做女生,没人懂我。”妈妈握着他的手,哭到发抖:“你怎么不告诉妈妈,妈妈帮你想办法啊。”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24年数据显示,青少年性别认知障碍患病率约1%-3%,14-18岁占比超60%。但国内能提供性别认同专业干预的心理咨询机构,不足30%。小宇不是没试过求助——他查过杭州的心理门诊,看见评论里“变态”“有病”的字眼,又把网页关了;他跟同桌说过“我想做女生”,同桌笑他“脑子有问题”;他甚至写了日记,可爸爸翻到后,把日记撕了,说“你是男生就得有男生样”。 为什么青少年会选择极端方式解决性别认知问题? ① 自我认同冲突没处放。小宇从15岁开始,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不匹配”,偷偷穿妈妈的裙子,藏着口红,可这些“秘密”被发现后,换来的是嘲笑和指责,情绪越积越满,像颗定时炸弹。 ② 怕被当成“异类”。他想过找老师,可老师说“你是男生,要坚强”;想过找心理医生,可网上“怪物”“有病”的评论,让他不敢跨进诊室的门,觉得“说了也没人信”。 ③ 冲动战胜了理智。那天他和爸爸吵架,爸爸说“你再这样,就别回这个家”,他脑子一热,拿起了刀,没想过“割了就接不回去”,没想过“以后怎么办”,只想着“现在痛快了”。 小宇的悲剧,藏着三个“缺位”。家庭里,爸妈把“性别”当成“标签”,没问过他“想做什么”;学校里,性教育只讲“生理差异”,没讲“性别认同”;社会上,专业支持太少,很多人把“性别认知”当成“病”,不是“需求”。其实,变性手术不是“随便做”的——根据《性别重置技术管理规范》,得先做至少一年的心理治疗,得有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得有家属的同意,得符合法律规定,小宇要是早知道这些,说不定不会用刀解决问题。 有网友说:“我小时候也觉得那是多余的,差点剪了,后来怕出血太多没敢,现在想想挺后怕的。”这条评论获赞10万,其实,很多孩子的“奇怪想法”,都是需要被听见的信号,可惜我们总当“不懂事”。 我觉得,小宇的狠,不是“胆大”,是“没路走”的绝望。如果爸妈能说“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都爱你”;如果老师能说“你的感受很重要”;如果社会能多些“理解”少些“偏见”,他何至于对自己下这么重的手? 这事你怎么看?你觉得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