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在聊张雪峰被禁关注这事儿,有人说他冤,有人说他该,其实纠结他说的志愿填报建议对不对,根本没说到点子上。核心就一条:在咱们这个社会里,个人的“话语权”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个看不见的“上限”,他刚好碰到了。 张雪峰一开始火,是因为他帮了不少人。家长们对着志愿表头大,他用大白话把“选专业要考虑找工作”这点说透了,那时候他影响的人少,就是个帮大家解惑的“靠谱博主”。可后来不一样了,他说哪个专业好,可能成千上万的家庭就跟着报;他说哪个行业坑,可能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直接往下掉。这就不是“帮人解惑”了,而是他一个人的声音,能撬动一大块教育和就业的盘子——这就越界了。 这事儿跟钱的道理一样:允许你挣钱,甚至挣大钱,但不能让你富到能随便改市场规则;也允许你说话,甚至当意见领袖,但不能让你一个人的话,盖过所有人的声音,打乱整个体系的节奏。国家管这个,不是针对张雪峰这个人,而是怕“一家独大”的声音,最后给教育、就业带来麻烦。就像家里炒菜,盐放少了没味,放多了就没法吃,得刚刚好才行。 有人觉得“禁关注”有点突然,可换个角度想,这更像提前“踩刹车”。咱们普通人看到的是张雪峰说的“大实话”,但管事儿的人看到的是:如果他的影响力再涨下去,万一哪天说的话有点偏差,会不会让很多家庭报错志愿?会不会让某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招不到人?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怕小风险攒成大麻烦,就像给快超速的车减速,不是因为已经撞车了,而是怕它迟早出事。 其实张雪峰这事儿,也是给所有火起来的人提了个醒:现在网上涨粉、攒影响力很快,但“树大招风”是真的。今天你因为说真话被喜欢,明天如果影响力大到不受控,就可能被“管一管”。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是“你有多大能量,就得在多大范围内用”,超了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别光吵该不该禁,不如看懂背后的规矩:咱们这个社会,更看重整体的稳定,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冒头冒得太厉害”,把整个节奏带偏。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懂分寸、不越界,才走得远。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期待你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