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难怪川普在联大情绪失控,克宫突然向全球宣布:中俄达成“史无前例”的战略合作  

难怪川普在联大情绪失控,克宫突然向全球宣布:中俄达成“史无前例”的战略合作   川普在联大的情绪失控,本质上是美国对全球能源格局掌控力失灵的急火攻心。   当克里姆林宫向全球宣布中俄达成“史无前例的能源战略合作协议”时,华盛顿精心编织的对俄能源封锁网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这才是让前总统在联合国舞台上失态的真正原因。   美媒铺天盖地报道他演讲严重超时4倍、语气激动到近乎嘶吼的画面,与其说是情绪管理失控,不如说是霸权计划遭遇挫败后的本能反应——毕竟这份协议签署的背景,正是川普政府四处施压要求盟友抵制俄油的关键节点。   中俄此举无异于在他最在意的“面子工程”上浇了一盆冷水。   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那句“绝对史无前例的合同”绝非夸大其词。俄媒披露的4份战略合作协议,签字双方直指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这两大能源巨头,意味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早已超越普通贸易范畴。   回溯中俄能源合作的脉络就能发现,这样的“史无前例”早有铺垫:2014年双方签署的中俄东线天然气购销合同,就以超过4000亿美元总价值、年供气量380亿立方米、期限长达30年的规模震惊世界,而此次新协议更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量级跃升。   外交部虽未直接确认“西伯利亚力量2号”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细节,但各方信息显示,通过蒙古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合作已进入实质阶段。   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乃至数十年,中国将获得数量惊人的稳定能源供应,而俄罗斯则为其能源出口找到了最可靠的“压舱石”。   更让川普政府窝火的是,这份协议恰好戳中了美国对俄制裁的软肋。此前华盛顿一边联合G7搞俄罗斯原油限价令,一边向欧盟、印度等主要能源进口方发出威胁,要求他们不得进口俄罗斯石油。   可现实却是,欧盟的“折中禁令”本身就漏洞百出——保加利亚享有2024年底前的豁免权,匈牙利、捷克等内陆国家仍依赖德鲁日巴管道进口俄油,德国和波兰虽声称年底停供但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依赖;   印度石油部长更是直接表态“没有受到停止采购的压力”,转头就加大了俄油进口量。   在这种情况下,中俄突然敲定超大规模能源合作,等于给美国的制裁体系来了一记“釜底抽薪”——当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与最大能源出口国之一形成稳固合作,华盛顿所谓的“禁令”“威胁”瞬间变得苍白无力。   CNBC和卫星社的报道都注意到一个细节:协议签署于“川普政府向多国施压的背景下”,这让白宫的“被打脸感”格外强烈。   美国外交人士私下抱怨“这等同于当面打脸”,并非没有道理。长期以来,美国习惯用霸权手段操控全球能源流向,通过制裁、威胁等方式迫使盟友选边站,可中俄这次的合作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逻辑——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根本不受第三方施压的影响。   对俄罗斯而言,这份协议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其溢出利益还将惠及所有相关地区,尤其是在西方制裁导致俄能源出口渠道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无异于“雪中送炭”;   对中国来说,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来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对冲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堪称双赢之举。   川普在联大的失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非美国主导”合作模式的焦虑。   他试图通过延长演讲时间、强化语气来彰显美国的存在感,却恰恰暴露了内心的不安——当曾经唯美国马首是瞻的盟友开始阳奉阴违,当中俄这样的大国在能源领域形成深度绑定,美国赖以为生的霸权逻辑正在失效。   要知道,能源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地缘政治的核心筹码,中俄此次“史无前例”的合作,本质上是对单极霸权的温和反击,用市场规律和务实需求打破了“美国说一不二”的神话。   华盛顿或许能通过施压让一些小国暂时妥协,但在中俄这样体量的合作面前,任何威胁都显得底气不足。   说到底,川普的情绪失控不过是美国霸权衰落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中俄能源合作的“史无前例”,恰恰印证了多极化趋势的不可逆转——国际事务早已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基于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正在取代零和博弈的霸权思维。   当克里姆林宫平静地宣布协议细节,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稳步推进合作落地,对比川普在联大的激动失态,两种外交风格、两种国际秩序观的碰撞一目了然。   美国如果还抱着“施压就能让别人屈服”的老思维不放,只会在更多国际合作中遭遇“打脸”,毕竟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可以任由霸权随意摆弄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