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巴基斯坦宣布:对东大头孢氨苄实施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制药业,该案由巴基斯坦企业P

巴基斯坦宣布:对东大头孢氨苄实施反倾销税,以保护本国制药业,该案由巴基斯坦企业Pharmagen Limited主动申请调查。   巴基斯坦对东大头孢氨苄下手,本质就是本土产业被逼到墙角后的自保。2024年东大这一家企业就拿走巴基斯坦头孢氨苄市场58%的份额,1.2亿美元的出口额背后,是当地700多家制药公司整体营收下降18%的现实困境。   Pharmagen Limited主动申请调查绝非偶然,当外来产品以成本优势形成垄断性市场地位时,巴基斯坦国家关税委员会出手干预,本质上是主权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常规操作。   从短期看,这招确实能给本土药企喘口气的机会。巴基斯坦制药业总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虽然不算庞大,但直接关联着数十万产业工人的就业饭碗。   在GDP连续多年波动、2023年甚至下滑至3378.86亿美元的背景下,制药业作为为数不多保持14%增长率的行业,一旦垮掉对社会稳定的冲击不堪设想。   反倾销税就像一道防火墙,能暂时挡住东大这类外部竞争者的冲击,让本土企业有时间调整产能、优化供应链,避免在价格战中被进一步挤压。   毕竟对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安全比短期贸易自由更关乎民生根本,保住本土药企就等于保住了医药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这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当下尤为重要。   而且这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用贸易手段护盘。   早在2024年3月,他们就对中国氯化石蜡启动反倾销调查,8月初裁征收18.04%的临时税,到12月终裁直接加到30.17%。同年11月,又对聚酯长丝纱线作出初裁,征收2.13%到20.78%的反倾销税。   这些操作模式和头孢氨苄案如出一辙——都是本土企业提出申请,调查机构快速响应,通过阶梯式加税形成保护屏障。   这种路径依赖背后,是巴基斯坦对自身产业竞争力的清醒认知:在化工、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短期内还无法与中国企业的规模效应抗衡,只能通过非关税壁垒换取发展时间。   就像2022年对磺酸征收10.57%反倾销税那样,每次出手都精准指向市场份额被严重侵蚀的领域,这次头孢氨苄案不过是延续了这套成熟的产业保护逻辑。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老百姓的药费账单可能要变厚了。巴基斯坦医疗支出仅占GDP的2.9%,这个数字在全球都属于偏低水平,意味着民众对药价敏感度极高。   头孢氨苄作为常用抗生素,是基层医疗的刚需药品,一旦因为反倾销税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本土企业又没能及时填补供应缺口,药价上涨几乎是必然结果。   之前氯化石蜡案就已经出现过类似苗头,虽然中国对巴出口氯化石蜡总额不大,但局部市场的价格波动还是让下游企业承压。   这次头孢氨苄占了近六成市场,影响面只会更广,尤其是在巴基斯坦还有大量低收入群体的情况下,药价上涨可能直接加剧医疗可及性问题,这和巴基斯坦政府保障民生福祉的初衷形成了潜在矛盾。   更关键的是,长期依赖反倾销税可能让本土药企失去创新动力。没有了外部竞争的压力,企业改进工艺、研发新药的紧迫感会减弱,反而可能陷入“靠保护生存”的惰性循环。   之前巴基斯坦对部分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后,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速度并没有明显加快,这已经敲响了警钟。   头孢氨苄这类通用名药的生产技术并不算尖端,本土企业如果只是满足于在保护政策下维持现有产能,而不去提升质量标准和生产成本控制能力,等到保护期结束或者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依然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而且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虽然目前中国对巴出口受影响的品类有限,但如果巴基斯坦持续扩大反倾销范围,可能会影响中巴整体贸易氛围,毕竟中国一直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   不过说到底,巴基斯坦的选择也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土产业的案例比比皆是,巴基斯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他们既需要通过反倾销税守住产业底线,又得想办法避免民众医疗负担加重,这就要求政府在两者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比如设定反倾销税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本土企业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税率;   或者配套出台药品价格管控措施,防止企业哄抬物价;同时加大对本土药企的研发补贴,推动其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毕竟反倾销税只是权宜之计,真正能让制药业站稳脚跟的,还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次头孢氨苄案既是对巴基斯坦产业保护政策的考验,也是推动本土医药产业升级的契机,就看后续配套措施能不能跟上,能不能把短期保护转化为长期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