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7日,第十九届象棋世锦赛和第五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在上海嘉定同期举办,楚河汉界双星辉映,照亮的不仅是上海象棋运动的底蕴和影响力,更是象棋深耕群众的文化底色。今天,我们分享两位象棋爱好者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能充分感受到这项传统国粹在上海鲜活的生命力。
见证好苗子从群众赛事成长
周五下午,配合世锦赛和上海杯的“大师讲棋”活动将在嘉定图书馆举办,杨浦区象棋协会副会长林松正忙着组织棋友前去观摩。专业棋手与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上海棋坛的传统特色,保留节目。
2021年9月上海杯大师公开赛创办,这项以城市命名的象棋顶级赛事,至今已在嘉定连续举办五届。赛事期间,外场观摩和大师讲解为棋友津津乐道。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专业棋手的思路,有拨云见日的收获,同时,也是广大棋友的交流盛会。林松说:“大家一同摆棋、拆棋,乐在其中。”
林松获得普陀区区域老干部象棋比赛第一名
林松是沪上资深的象棋爱好者,曾多次在全市各类比赛中获得佳绩,从同济大学的教师岗位退休后,仍然活跃在各类棋赛和活动组织中。在他看来,上海杯的连续举办,加上时隔26年上海再度承办象棋世锦赛,起到的是引领作用,带动沪上象棋焕发鲜活的生命力。“近些年,上海的象棋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像‘月跃杯’中国象棋个人赛2017年在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创办,已经办了80多届,上海市象棋协会秘书长欧阳琦琳也来现场给我们助阵。参赛选手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者,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棋手,大家同场竞技,真正体现了棋无界限的体育精神。”
胡荣华(右二)、单霞丽(右一)、王连云(右四)观看长寿杯上海市老年人象棋赛,右三为林松
上海的象棋运动拥有丰富的赛事,搭起宽广的平台,不少优秀的苗子通过磨炼,成长、成熟。上海队的专业棋手张佳雯小时候就是“月跃杯”的常客。这项群众象棋赛每月举办,她不仅参加,而且一直坚持到总决赛。在林松的印象中,刚开始小佳雯常常输棋,但孩子有股韧劲,而且学习能力强,“下完了,一些参赛的棋手帮她拆棋,她就静静地坐在那里,仔细聆听。”
如今,张佳雯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去年在全国象棋青年大师赛荣膺女子组冠军。得益于区、街道等各级基层自发踊跃办赛,上海象棋借助宽口径的培育模式,后备力量不断涌现,林松也期待,今后上海象棋搭建更成体系的各级赛事和办赛资源,助竞技水平和象棋氛围不断提升。
从棋童妈妈到象棋圈人
象棋不仅是一项运动,而且是凝聚力强大的社交方式,影响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邓柳柳就是这样一位棋童妈妈,从陪孩子下棋,到如今自己将象棋当作了新的事业。
邓柳柳的儿子金辰晞在象棋特色学校六师附小读书时,喜欢上了这项智力运动。既然孩子有兴趣,父母便全力支持。随着孩子的水平不断进步,邓柳柳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他训练、参赛,“当时我相对时间比较自由,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家有棋童的父母。后来时间一长,有比赛了,她们都把孩子托付给我。”
邓柳柳在象棋赛事活动中
于是,邓柳柳接下了领队的任务,把这些孩子带去赛场,再把他们带回来,交到各自父母手中。由此,她与不少象棋教练、裁判员熟识,慢慢成了“半个象棋圈的人”。
金辰晞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和家庭的支持,棋艺不断进步,多次在上海和全国青少年象棋精英赛事中获得好成绩。作为妈妈和领队,邓柳柳也和儿子一道,沉浸于象棋带来的快乐,拓展了人生体验。“我和他的启蒙教练说,因为象棋,我们真是从‘六师’走向了全国,又从全国走向了世界。因为坚持自己的兴趣,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交上新的朋友。”
金辰晞在比赛中
浸淫象棋的时间久了,加上一些变故,促使邓柳柳思考:未来自己人生的这盘棋,是否要作出转变?最后,她选择加盟上海一家棋牌运动教育培训和赛事组织机构,正式从事象棋相关的工作。
象棋世锦赛和上海杯大师公开赛期间,邓柳柳协助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棋手和教练员,其中不少都是海外华人。比赛之余,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南翔老街,饱游沃看故乡的山水与风情。“我是广西人,会说广东话,因此和华人棋手能沟通。”邓柳柳发现,即便从荷兰、意大利等国不远千里飞来上海的棋手,都对象棋这项中华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让象棋在海外得到传承。
让邓柳柳欣慰的是,儿子不仅通过象棋锻炼了计算和布局能力,而且悟出“重要的不是奖杯多耀眼,而是每个深夜棋盘上闪烁的思考,每次失败后更坚定的眼神,以及永远向更高处攀登的勇气”的人生哲理。不久前,金辰晞参加了“2025申城青少年棋牌好故事大赛”征文,并荣获二等奖。邓柳柳说,自己和孩子都要感谢象棋,“希望它成为陪伴孩子终生的爱好。它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人生,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