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古城淮南,探寻资源型城市向“新”转型的密码

安徽淮南,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初秋时节,登临淮南寿县古城墙,远眺淝水之战遗址。脚下青砖厚重斑驳,楚大鼎规制雄浑,诉说着楚汉千年文脉;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侧现代化厂房林立的产业园里,传感器、机器人、数控机床夜以继日地运转。

9月20日,距上次调研一个多月后,上海证券报社再次组织80多家上市公司、优强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走进安徽,参加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并赴淮南市考察调研。在跟随考察团调研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一座资源型城市是如何在新时代,发生了一场基于产业创新的巨变。

从“煤电之城”到新兴产业高地

来到淮南,一碗淮南牛肉汤是必尝之选。问及这碗汤风靡的原因,当地人总会提及与煤矿的紧密关联。

淮南,素有“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工业重镇”的美誉。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长三角地区每用4吨煤,就有1吨来自淮南;上海市每用6度电,就有1度源于这里。

煤炭是制作牛肉汤的便利燃料,富裕起来的矿工则成为牛肉汤的主要消费群体。截至2024年底,淮南牛肉汤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320亿元,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但这一“家里有矿”的城市底色,长期以来形成了煤电独大的发展格局。“据统计,高峰时,煤炭及其相关产业贡献了淮南市超过60%的工业经济总量和50%的税收。”淮南市财政局局长唐兵说。

随着“双碳”战略实施、能源格局重塑,淮南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淮南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推动煤电联营、煤气联动、煤化联产,打造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速招商引资,使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推动新兴产业建链。

“越来越优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让更多企业愿意投资兴业。”淮南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盛筠表示,淮南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8%。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集聚专用车企业4家、零部件企业320家、后市场企业133家,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以49.6%的增速领跑,高于安徽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成为淮南产业转型版图上最耀眼的板块。

科技创新成为转型支撑。2024年淮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3家,比2020年增长152%;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超过760家,比2020年增长806%。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安理智谷”先后落地,推动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协同。

“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拉动淮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淮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增长态势表明淮南的产业转型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调整”转向“主动引领”。

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

走进淮南经开区凯盛重工车间,轰鸣的龙门铣床正切割厚重钢板,火花四溅。一旁的技工通过触控屏调整参数,精准把控毫米级操作。另一侧,平安开诚的自动化产线上,机械臂在焊点、钻孔、打磨间灵活切换,整条生产线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车间。传统能源城市要破圈,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改造和链条延伸。”淮南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多付感慨。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展馆内,淮南展区格外醒目。和亿德公司带来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水陆两栖检测机器人,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驻足。陈多付介绍:“这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的多模态感知,实时自主决策,实现‘一机到底’,可用于污水处理厂、钢铁冶金业、轨道设备巡检、高速隧道、城市综合管廊等场景。”

2020年以来,淮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余家。陈多付表示,如何“破局突围”,关键在于“制造业”,淮南市正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锻造产业链的新业态、新模式。

制造业突围不仅在于产值增长,更在于“链式突破”。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大通区煤机及应急装备制造集群,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赋能与绿色低碳,也是淮南产业突围的核心手段。目前,淮南市共有20家工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厂名录,数量位居安徽省第一。

中腾汽车、能启电气、中电材料等12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煤化工园区被评为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装备制造产业是淮南经开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淮南经开区将重点扶持凯盛重工等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水平,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打造华东煤机与工程机械制造基地。”陈多付说。

龙头企业的“链主”作用也逐渐凸显。唐兴装备研发的T10系列顶管掘进机获评安徽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特码斯派克研发的矿用智能清仓机器人入选全国十大标杆案例。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也带动了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重构城市估值

淮南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淮南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淮南市将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优势,精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兴产业,正加快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新路。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淮南市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9.6%、43.6%和39.3%。今年上半年,淮南7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24.8亿元,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8%。

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碳能源等产业,已被淮南市列为未来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2025年前7个月,淮南市人工智能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四。九曜智能的无人搬运系统、有度智能的机器人工厂、特码斯派克的矿山安全装备,正在将“AI+能源安全”变为现实场景。

金融资本正在重估这座城市。截至6月底,淮南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余额284.93亿元,同比增长19.49%。政府设立“投贷担保补”机制,推出“科创贷”“投产贷”“研发险”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成长提供资金支持。

盛筠表示:“淮南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肥都市圈的区位优势正在显现。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转化为资本逻辑,让更多基金和产业资本愿意长期布局淮南。合淮同城化,已从‘一点发力’到‘多点开花’。”

为此,淮南正着力强化政策供给。其一,成立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其二,依托合肥都市圈和江淮创新港,打造“低成本+高质量”的人才高地;其三,深化“安理智谷”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更多高校科研成果在淮南就地转化。

淮南的故事,是一座煤电之城厚积薄发的故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区域实践。它关乎产业裂变,更关乎资本重估;关乎绿色低碳,也关乎人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