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北京文化论坛“‘深巷好酒’如何飘香万里——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沙龙举办。现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作为有3000年文明史、文化史的城市,活力、魅力正在凸显出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杨立新谈了自己对传承宣南文化的看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分享了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北京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节点
张颐武表示,北京就是中国形象的集中表征和象征,中轴线是壮美秩序的象征,这个壮美秩序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当下给全球人们创造了一个关于城市的新印象。
“北京的传统生活具有无限魅力,元明清胡同文化、京味生活形态能够产生强烈吸引力。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文明标识,什么是中国的文明标识,什么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宏大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历史节点和文化节点。”
张颐武表示,北京也是当下中国创造的集聚和发散的地方,连接古今。“观察北京、透视北京,老北京生活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对于中国形象和认知理解有重大的意义。由好奇到关注,好奇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北京是怎么回事,关注了以后就会把聚焦点留在这儿,让城市本身和自己发生某种联系,游客不仅仅是来这儿打卡的旅游者,而是深度理解这个地方所具有的生命活力。”
“100多年前,鲁迅对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寄予深沉的希望,在文章里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如今重温这句话,能够感受到北京在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活力。”张颐武说。
宣南文化要赶紧挖掘以防流失
杨立新谈了自己对传承宣南文化的看法。他说,北京有很多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本身就是一坛好酒。“我们不是没有酒,也不是酒不香,有酒就需要有人喝。但现在宣南文化缺什么?缺的是人去看。”
杨立新说,以前珠市口往南到天桥一带,是北方曲艺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发展及其他因素,附近演艺市场消失,让一些文化逐渐淡化。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要有场所,一个是要有继承人。“没有场所,就没有地方施展技艺,这门艺术就会流失。光有场所,没有人来传承和发扬,这门艺术同样会流失。”
在沙龙的圆桌讨论上,杨立新提到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在杨立新看来,天桥艺术中心非常“高大上”,它有精美的舞台、高级的音响和灯光,全国各地的单位都来这里汇演。但对于曲艺这种说唱艺术来说,就一两个人在台上,不需要这么大阵仗。“曲艺小剧场要小、要接地气,最好推门就进。”他建议,那些在天桥地区经营不善的饭馆,由政府部门来接收,把它们打造成曲艺小剧场,来讲相声、说评书、弹单弦,满足上百观众即可,打造成宣南文化特色的演艺区。
杨立新说,宣南文化要赶紧挖掘,否则也容易流失。
中轴线价值传播和保护形成巨大凝聚力
吕舟表示,北京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像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前四届有超过40万人参与,孩子们讲他们对中轴线的体验和故事,老年人讲记忆中的中轴线生活,大学生做了文化创意设计,用中轴线IP来丰富今天的生活。很多老字号开展了‘我为中轴美食代言’等活动,有一些老字号还把自己的店开辟成博物馆,老字号自我更新的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更新的组成部分。北京中轴线邮局、北京中轴线书店都是在中轴线保护过程中开始形成发展。”
此外,北京中轴线还促进了文化旅游,“骑行”已经变成中轴线体验的重要方式,各种各样的游学,特别是孩子的活动变多了,北京中轴线成为北京的热门景点,从早晨6点一直到晚上8点,始终有大量的人聚集在中轴线上。
“北京中轴线价值传播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吕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