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时事评论员谢寒冰说:当初福建舰准备搞弹射系统的时候,很多的外国军事专家都在说,中国大陆就是掌握滑跃起飞都需要很长时间,就更不要说电磁弹射了,是不可能追上美国的技术的,现在怕是要集体沉默了!谁能想到我们直接“弯道超车”。“短短十三年,福建舰成功用上电磁弹射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具有高效、稳定等优势,助力航母实现先进的弹射起飞方式” 。空警-600能弹,歼-35更是成了全球首款电磁弹射的五代机。 说真的,当初那些外国专家的“笃定”,现在回头看特别耐人寻味。他们不是没见过中国搞技术突破,但在航母这种“大国重器”领域,尤其还是电磁弹射这种被美国视作“独门绝技”的技术上,他们打心底里觉得中国得按“他们设定的剧本”来——先花十年八年摸透滑跃起飞,再用十几年追赶蒸汽弹射,至于电磁弹射?那得是几十年后的事了。这种想法不是没根源,毕竟过去几十年,西方在军工核心技术上一直攥着“话语权”,习惯了把中国放在“跟跑者”的位置上,却忘了中国最擅长的,就是在别人觉得“不可能”的地方撕开口子。 十三年到底有多短?咱们可以掰扯掰扯。美国从提出电磁弹射概念到装在福特号上,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三十年,而且福特号服役这么多年,电磁弹射还时不时掉链子,要么弹射功率不稳,要么故障停机。可中国呢?从一开始瞄准电磁弹射,到福建舰海试中稳稳把空警-600、歼-35送上天,十三年就走完了别人几十年没走顺的路。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咱们自主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别觉得这名字绕,简单说就是给航母装了个“超级心脏”。过去有些电力系统像“老旧水管”,要么水压不够,要么突然爆管,而咱们这套系统能精准分配能量,不管是弹射几十吨的预警机,还是灵活的五代机,都能做到“随叫随到、稳如泰山”,这可不是简单的“追上”,而是实打实的“超越”。 更让人提气的是歼-35的身份——全球首款电磁弹射五代机。这可不是随便加个“首款”的名头,要知道,美国的F-35C虽然能在航母上起降,但它适配的是蒸汽弹射,跟电磁弹射比,在起飞效率、载弹量上都差了一截。歼-35能直接适配电磁弹射,意味着它能带着更多弹药、更多燃油起飞,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而且这背后不只是一款战机的突破,更是航空工业和舰船工业的“默契配合”——战机要轻量化、强动力,弹射系统要精准控力、稳定输出,这俩得严丝合缝,少一个环节都不行。能做到这点,说明咱们的国防工业已经从“单个突破”变成了“体系升级”,这可比某一项技术领先更有分量。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弹射技术吗?没必要这么激动。但你要知道,过去咱们搞航母,多少技术被“卡脖子”?从舰载机的发动机,到航母的特种钢材,再到弹射系统的核心部件,国外要么不卖,要么给些落后的技术糊弄。那些年,科研人员只能对着图纸“啃硬骨头”,甚至要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就像中压直流系统,一开始国外专家说“你们十年内搞不出原型机”,结果咱们的团队在实验室里熬了无数个通宵,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能行”。所以今天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弹出去的不只是战机,更是中国国防科技打破封锁、自主自强的底气。 那些曾经唱衰的外国军事专家,现在沉默也正常——他们没料到中国会用这么快的速度实现“弯道超车”,更没料到中国会走出一条完全自主的技术路线。过去,他们总觉得中国会“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却忘了中国的科研人员从来不信“天花板”,只信“自己的双手”。从辽宁舰的“改装起步”,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技术突破”,咱们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每一步都在刷新外界的认知。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