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炮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覆盖全球”的含金量谁懂! 这话戳中了多少人心里的感慨。家里长辈常翻出旧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说,当年部队训练用的步枪都得几人轮着用,炮弹更是奢侈品,遇着紧急情况只能靠拼刺刀。那种“武器不如人”的憋屈,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里。如今再看国防装备的发展,从“没炮弹”到“覆盖全球”,这跨度里藏着的何止是技术突破,更是一个国家腰杆硬起来的底气。 “没有炮弹”的窘迫,曾是真实的困境。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内军工基础几乎为零,别说先进火炮,就连普通弹药都得依赖进口。有资料记载,某次边境防御作战中,前线部队的炮弹储备仅够支撑三天,后勤部门只能日夜兼程从后方调运,不少战士抱着空炮筒守阵地。这种被动局面持续了很久,核心原因在于工业体系薄弱,钢材、火药等基础原材料都无法自主生产,军工研发更是无从谈起。那时的“没炮弹”,本质上是国家综合实力落后的缩影。 转折点出现在自主研发的决心上。六十年代初,一批留洋归来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钻进西北戈壁滩。没有先进设备,就用算盘计算数据;缺乏实验场地,就在露天戈壁搭建临时棚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导弹研发也取得突破。这些成就不止是武器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核心部件的全产业链,让“造得出、造得多”成为可能。到七十年代末,国内已经能自主生产各类火炮、导弹和弹药,“没有炮弹”的历史正式画上句号。 “覆盖全球”的能力,是近二十年才真正实现的跨越。这可不是简单的射程延伸,而是整套战略打击体系的成熟。就拿东风系列导弹来说,从最初的近程型号到如今的洲际型号,射程从几百公里突破到一万五千公里以上,能精准覆盖全球任何角落。更关键的是,这种覆盖不是“瞎打”,而是具备精准打击能力,通过卫星导航、惯性制导等多种技术复合,打击精度能控制在几十米范围内。这种“指哪打哪”的实力,才是“覆盖全球”最核心的含金量。 支撑起这份实力的,是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现在的军工生产,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导弹发动机,都能实现国内自主供应。某军工企业的工程师透露,他们生产的导弹外壳钢材,强度比国外同类产品高20%,且能抵御极端高温和腐蚀,这种材料技术的突破,让导弹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大幅提升。原材料不再卡脖子,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才能实现装备的批量生产和性能升级,这是“覆盖全球”能力的基础。 “覆盖全球”的含金量,更体现在国际话语权的变化上。以前国际上谈安全议题,我国常因“远程打击能力不足”被边缘化;如今不同了,每当涉及全球安全格局的讨论,我国的立场总能得到更多重视。这背后正是“覆盖全球”的战略威慑力在起作用——它让别有用心的国家不敢轻易挑衅,为国家发展赢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这种威慑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就像长辈说的“手里有家伙,才能安心过日子”,国家亦是如此。 有人觉得“覆盖全球”离普通人太远,其实不然。去年某地区局势紧张,国外某势力频繁挑衅,正是因为我国展示了远程战略打击能力,对方才收敛了动作。普通人能安稳工作、放心出行,背后正是这种“覆盖全球”的实力在撑腰。它不是悬在头顶的威胁,而是护在身边的屏障,让“家门口不被打扰”成为现实。 从“没有炮弹”到“覆盖全球”,这条路走了七十年。每一步都踩在自主创新的基石上,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几代人的接力。这背后没有捷径,是无数科研人员熬白了头发,是无数工人在生产线默默耕耘,是国家对军工事业持续不断的投入。这种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证明了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覆盖全球”的含金量,说到底是“不被欺负”的底气,是“说话算数”的实力。它告慰了那些曾在困境中坚守的前辈,也给了后人安稳发展的信心。这段历史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前行的动力——知道来路有多难,才更懂如今的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