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海外专家:青年专业人才准备探索中国最新K类签证

亚太日报驻尼日利亚特约记者 伊肯纳·埃梅乌 2025年10月1日,中国的 K类签证将正式实施。目标很明确 —— 吸引一批随时准备好的年轻人才。无论是何国籍,中国都欢迎。 这是中国在2013年推出 R类签证之后的又一“升级版”。当年的R签证主要面向顶尖高端人才,而此次的标准有所下降,网罗的对象转向那些刚刚在科技、科学、工程及数学领域取得学士学位的年轻新秀。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正是依靠类似的传统,通过汇聚来自全球的多元化优势而繁荣发展。 外国专家人数下降 根据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 845,697名外国居民和就业人口: 缅甸:351,248 越南:79,212 韩国:59,242 美国:55,226 日本:36,838 加拿大:21,309 澳大利亚:13,777 俄罗斯:12,513 英国:11,236 尼日利亚:10,654 其他国家则合计 234,600人。 发达国家态度消极 比利时中国商会总结的《2024年Direct HR调查》等近期调查显示,来自西方和部分亚洲国家的外籍人士数量正在下降,高技能外籍人才的占比也在缩减。 十四年前,中国的外籍劳动力中约有一半来自美国、德国、法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但近几年,这一趋势完全逆转。 在这种逆转下,亚洲国家成为在华外籍劳工的最大来源,占比最重,其中缅甸、越南、韩国和日本的贡献显著。这一情况很可能与地域性有关 —— 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位居第二大来源地,而欧洲、大洋洲和非洲所贡献的人数相对较少。 目标非洲 中国劳动力队伍中拥有相当数量且持续增加的非洲专家。这是过去25年来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与非洲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深度接触的直接成果。其中,来自政府和政策研究机构的群体最为关键。这些专家缔造了中国对非洲的官方政策。 此外,还有一个学术基础力量,主要来自智库和研究机构。例如,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的中非研究倡议(CARI,虽设于美国,但与中国关系紧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IWAAS),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这些机构汇聚了大量深耕于非洲政治、经济、语言和历史的学者与研究人员。 中国外交部(MFA)和商务部(MOFCOM)设有专门负责非洲事务的部门,配备了长期在非洲国家生活与工作的外交人员与政府官员。 在非洲运营的中国企业同样需要具备实地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应对当地环境,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来雇佣和培训非洲青年专家。 中国的媒体机构,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新华社、CGTN 或 CCTV,不论是在国内还是非洲的分支机构,都雇佣了大量非洲专家。 青年失业现象的警示 K签证政策的核心对象是年轻专业人士。然而,如果规划不周,这一政策可能会遭遇阻碍 ——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青年失业问题一直难以根治。 这一挑战在2023年达到顶峰,并于当年6月创下21.3%的历史新高。根据DeepSeek的数据显示,这背后主要是数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技能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错配。毕业生通常渴望进入科技、金融与公共服务等稳定的白领行业,但经济创造的更多岗位却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经济放缓及针对科技、教育等主要版块的监管整顿,也进一步减少了优质岗位的供给。 在这样的背景下,若通过K签证引入海外人才,尤其是面向科技和其他紧缺领域,可能会引发本土年轻劳动力的不满。他们眼睁睁看着同龄的外国人因“技能匹配”而轻易获得优渥职位,而自己却被边缘化,这种反差可能将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国家需要加倍努力,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企业,确保年度就业目标的实现,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同时,科技升级在就业市场掀起的新一轮震荡也是另一个“警告信号”。尽管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的崛起曾创造数百万岗位,但随着更先进技术的引入,机器替代了大量人力,也导致不少行业裁员。 不过,目前尚未明确披露K签证下海外青年人才将享有的具体激励措施 —— 这些人如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影响人口增长、住房、医疗、学校入学等问题,都必须清晰交代。中国政府有义务解释清楚每一位获准专业人士可携带的家属数量以及相关配套安排。 K签证出台的可能原因 中国的新K类签证政策旨在重新平衡 ——《金融时报》指出,外籍劳动力整体下降,签证许可数量从2020年的84.6万下降到2023年的71.1万。《南华早报》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点,北京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比例下降至仅占劳动力的0.2%,远低于前几年。 目前在华的外籍劳动力大多来自发展中亚洲国家,且往往从事低技能行业。 鉴于中国过去曾从R签证政策中受益,并被视为成功经验,如今或希望通过K签证实现类似的“崛起”。 R签证的成功经验 R签证于2013年9月1日推出,旨在吸引外国高端人才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持有该类签证者可享受更灵活的长期入境和居留政策,往往与“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引进项目挂钩。 到2014年年中,“千人计划”已吸引4,180名外国专家赴华。 到2015年底,这一数字增长至5,208人。 在首都北京,外籍专家人数从2007年的32,982人激增至2013年的78,093人 —— 在六年间实现了翻倍。 这些数据表明,R签证与大型人才项目结合,促进了中国吸引海外专家的能力,被视为成功的典型。当时的申请条件也界定清晰,目标群体为教授群体、财富500强企业高管及其他知名专家中享有国际顶尖声誉的申请者。 2013年8月,中国还出台了简化外籍专家签证与居留许可手续的改革措施,降低了行政壁垒,使符合条件的人才更容易进入中国。 准备出发 我与几位尼日利亚的年轻专业人士进行了交谈,他们的教育背景与资历正好契合中国K签证政策的目标群体。 Ezinne(22岁)—— 药学本科毕业生 凭借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她认为这一政策是一个积极的举措。Ezinne表示,中国推出即将实施的面向年轻专业人士的新签证政策,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她认为,中国在尼日利亚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正在提升。如果能在中国工作,并在她的领域里获得更多技能,这将极大提升个人竞争力。 Onyeka(28岁)—— 农业工程学本科毕业生 他认为这项政策意义重大,是中国吸引全球年轻专家的良好尝试。他指出,这一政策将为全球年轻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在科学、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成长,同时也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接受更专业的训练、孵化更多技能。“这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它会促进科研合作,推动健康的文化交流。我认为这是一项能推动更好创新、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政策。一旦实施,我愿意尝试。” Agozie(23岁)—— 机械工程学本科毕业生 她表示:“K签证前景良好且颇具潜力。该签证为教育、创业及商业活动提供便利通道,众多外国青年专家必将从中受益。尼日利亚有很多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这个机会将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的研究工作,也能让他们在中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合作。长期且更灵活的停留时间更是提供了最佳条件。我相信,许多尼日利亚年轻人都会乐意从中受益。”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