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完Meta新品是什么感受,给MetaAI运动眼镜打多少分?”
“可以看出来Meta对AI眼镜的决心很大,在几个方向上都在重投入,而且进步很大。但也有一些不足,就OakleyMetaVanguardAI运动眼镜而言,他对市场没有那么细分,适合泛运动场景。”9月22下午,在致敬未知公司,创始人吴德周向亿欧直言不讳。
就在上周,扎克伯格在MetaConnect大会上,一口气发布三款AI眼镜新品,与Oakley联名的AI运动眼镜颇为吸睛。
而今年3月,致敬未知在2025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早已率先推出AI运动眼镜BleeqUpRanger,成为全球首款专为户外运动打造的AI拍摄眼镜。时间上领先Meta半年之久。
BleeqUpRanger亮相以来,接连斩获德国红点至尊奖、MWC2025十一项最佳展品奖、IFA2025“BESTSHOW”等多项大奖。
致敬未知由吴德周创立,这家新锐科技公司自成立以来,受到泥藕资本、泰亚投资、北城资本、泰岳梧桐资本、万物资本以及阿里巴巴等多方注资,得到创瓴资本等众多机构支持。
2025年初,致敬未知发布全新AI运动品牌BleeqUp,并成功将首款AI运动眼镜BleeqUpRanger(中文名超影擎)推向市场,成为全球首款实现量产交付的AI运动眼镜。
吴德周于2001年加入华为,曾主导华为第一款滑盖机V810、华为第一款触摸屏手机U7510、华为第一款类智能机U7520、第一代荣耀手机U8860等,任职荣耀产品副总裁,后因锤子科技产品副总裁的身份被外界所熟知。2019年,吴德周带领坚果手机团队加入字节跳动,出任字节跳动新石实验室总裁。
2022年,吴德周离开字节,投身智能眼镜赛道,“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智能眼镜是下一个时代的计算平台,我们判断智能眼镜的创业机会已经来临了。”吴德周表示。
市场走势验证了吴德周的判断。得益于AI大模型的加持,近两年智能眼镜赛道快速升温,尤其是2024年以来,“百镜大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据亿欧统计,去年至今,仅国内市场便涌现至少70款新品。
今年3月,全球智能眼镜领航者XREAL的创始人徐驰在业内首次提出智能眼镜分级标准,他将智能眼镜分为L1-L5级,徐驰判断,2025年是L2级AI眼镜元年,行业真正赛点将在2027年到来。
这也就意味着,眼下还有两年的窗口机会。
细分来看,“AI眼镜会比XR眼镜更快速进入消费场景,”吴德周认为,“尤其是运动人群对AI眼镜更刚需,致敬未知将深耕运动场景,下注AI运动眼镜。”
Meta发布会结束后三天,亿欧在北京樱辉大厦见到吴德周,在近两个小时的对话中,吴德周坦率敢言,他坚定看好AI运动眼镜的长期发展前景,同时,他也承认当前行业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现象,都需要过程。”
致敬未知创始人吴德周
以下是亿欧与吴德周的对话实录(经过编辑整理):
领先Meta,推出全球首款AI运动眼镜
亿欧:上周,Meta发布了与Oakley的联名AI运动眼镜,看完MetaAI运动眼镜是什么感受?先来点评下。
吴德周:从视频来看,带显示的MetaRay-BanDisplay确实挺好,在功能上做了减法,显示效果确实很好。Meta对AI眼镜的决心很大,在几个方向上都在重投入,而且进步很大。
此前,Meta与Oakley已经推出了联名款AI眼镜,但更偏向于通用型墨镜形态。这次发布的联名款是真正的AI运动眼镜,详细看后进行了对比,从外观上看还不错。
但新品OakleyMetaVanguardAI运动眼镜也有缺点,从发布会宣传视频推测,拍摄视频时长应该只能拍摄几分钟。这款产品定位于泛运动场景,没有做到更细分、更垂直。
当然,现在还没有拿到样机,无法进行精准评价。
亿欧:今年3月,致敬未知已率先发布BleeqUpRanger,这也是全球首款AI运动眼镜,致敬未知凭什么能抢先一步?
吴德周:我们是从2024年初开始投入规划的,深耕运动场景是战略方向,我们希望像佳明一样,只聚焦户外运动,真正打透运动的每个细分场景。
锚定战略方向后,我们持续投入研发,发布了AI运动品牌BleeqUp。今年3月,在MWC大会上展示了首款AI运动眼镜BleeqUpRanger。当时样机表现非常好,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得到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
我们希望通过MWC积累种子用户,让更多人了解BleeqUpRanger。实际结果也不错,在Facebook上成功积累了数千名海外用户。通过运动爱好者的体验,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的反馈。
从3月至今,BleeqUpRanger在软件上不断迭代,基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布新版本,持续为运动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
亿欧:这几千名用户反馈怎么样?
吴德周:我们非常看重用户的反馈,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产品,真正解决用户问题。
做好一款智能眼镜没有那么容易,比如在连接上,智能眼镜要与所有品牌手机连接,匹配性、兼容性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些也都是用户遇到的真问题。
目前,海外用户对BleeqUpRanger的反馈还不错:一是4机1体设计,便携而且很轻,戴起来很舒适;二是音质好,是环绕立体声和降噪;三是防抖好,拍摄能力比较强。
未来,希望能与用户共创,与用户一起定义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价值,我觉得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亿欧:刚你讲用户反馈确实很好,那与MetaAI运动眼镜对比,BleeqUpRanger的优点是什么?
吴德周:整体产品形态比较一致,但仔细对比会有明显差异。
BleeqUpRanger聚焦于骑行和跑步场景,尤其是骑行,骑行爱好者都需要拍摄,就像行车记录仪一样是刚需市场,我们针对骑行场景做了安全设计,例如通过特征识别自动保存刹车、碰撞等关键时刻视频;支持车把遥控,实现不脱把操作;甚至结合骑行踏频与用户数据,在速度过快或心率异常时主动发出提醒。而MetaAI运动眼镜更偏向于泛运动场景。
具体来看,首先是重量更轻,BleeqUpRanger比MetaAI运动眼镜减轻了十余克,实际佩戴体验会更好。
其次是支持长拍,BleeqUpRanger支持横竖屏拍摄,并且支持长时间不间断拍摄,而MetaAI运动眼镜一次只能拍摄3分钟,无法完成长时间拍摄,需要用户不断地操作,可能体验感会弱一些。
最后是续航更长,BleeqUpRanger在连续拍摄视频下,可支持1小时续航。此外,BleeqUpRanger配备了电池模块,连拍时长能达到5小时,眼镜本体综合续航可以达到20小时。
聚焦垂直场景,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我们攻克了几个关键难题,包括持续录制下的功耗与散热、头部随动防抖的算法优化、一体化近视定制镜片,以及在高速环境下的降噪与声学调校。这些都需要在垂直场景中做专门优化。
BleeqUp不仅适用于骑行,也兼容跑步、登山、徒步等泛运动场景,全天候佩戴舒适、无压迫感。
对消费者而言,BleeqUp相当于同时提供了专业耳机、运动相机、骑行镜和对讲机——每一项功能都可媲美专业设备,既好用、又省钱,还额外带来安全与自动成片的价值。
亿欧:BleeqUpRanger首发是在欧美市场,背后是怎么考虑的?
吴德周:中国在供应链上有很强优势,但欧美国家的人更喜欢运动,运动市场更加成熟,他们对运动的理解更深,反馈也会更专业,我们希望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
亿欧:与国内对比,海外智能眼镜行业发展怎么样?
吴德周:需要分类来看,美国Meta在通用型AI眼镜上比较领先,致敬未知在垂直型AI运动眼镜上走在前列,BleeqUpRanger也是全球首款实现量产交付的AI运动眼镜。
消费级AR眼镜还未找到刚需场景,垂直是创业公司的出路
亿欧:垂直场景有很多,为什么会选择运动?最初是怎么定位的?
吴德周:当时在找方向时,Ray-BanMetaAI眼镜已经很火了,我们也考虑过要不要做通用型AI眼镜,最后选择了更垂直的运动领域。
我出身于手机行业,我认为未来所有手机厂商都会做AI眼镜,并且手机厂商拥有生态优势。智能眼镜要想成为个人生活的AIAgent,必然会与手机连接,而手机厂商能真正打通智能眼镜与手机应用,手机厂商有应用的权限。创业公司没法在通用型产品上与手机厂商直接竞争。
消费电子行业竞争的本质是场景定义权的竞争,创业公司的机会是从宽泛的“生活方式”定位,转向更具体、更高价值的垂直运动场景,在高价值的细分场景中建立壁垒,其中运动场景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新蓝海,所以我们倾向于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景,将某一AI工具训练到极致。
选择走垂直产品路线后,我们进一步瞄准了运动场景。这有几个原因,首先,运动市场足够大。全球运动人员接近10亿人,都是潜在的消费者。
其次,运动人群更容易接受AI运动眼镜。骑行、滑雪等场景有防风、防尘、防紫外线的需求,因此都会戴眼镜。将普通骑行镜、滑雪镜替换成AI眼镜的成本较低,并且不需要全天候佩戴,只要保证在普通运动眼镜的基础上加入AI功能就行。
而戴普通眼镜的人群,比如近视镜,多数都会长时间甚至全天候佩戴,但现阶段AI眼镜的重量、AI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全天候,因此要替换成AI眼镜的难度明显更大,替换的成本更高。
亿欧:做这个决定时有过调研吗?结果怎么样?
吴德周:当然,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的确存在很多痛点。
比如骑行时,用户既要戴眼镜,又要戴耳机、运动相机等各种配件,并且对续航要求比较高,还会携带很多备用电池等充电设备,会很麻烦,这些都是明显的痛点。
我们判断,运动用户比普通用户对AI眼镜更刚需,所以我们下决心围绕用户痛点研发AI运动眼镜。
我们团队成员多数来自于手机行业,在手机行业有二十多年的积累,非常适合做智能眼镜产品。
亿欧:手机厂商做智能眼镜明显更有优势,那么创业公司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吴德周:手机大厂确实更有优势,但大厂不会深入到每个细分场景,创业公司的发展空间是聚焦和垂直。
比如苹果、华为、小米,都有手表产品,但在运动手表市场,佳明是市场第一,佳明会把运动场景彻底打透,产品体系覆盖跑步、高尔夫、潜水、滑雪、骑行等等。每一个细分场景都有需求和痛点,所以都有对应的产品。
大厂没法像创业公司一样聚焦于某一个细分场景。当然,大厂如果要把运动当成战略,没有做不到的,只是不值得。
亿欧:未来会考虑通用型吗?还是继续做垂直型产品,但会由运动拓展至其它场景?
吴德周:只聚焦垂直运动场景,不考虑通用。
亿欧:似乎AR眼镜比AI眼镜更有前景,考虑AR眼镜吗?
吴德周:其实不能这么看,AR、XR、AI等只是技术,核心是围绕哪个人群做产品。只是说在这一代产品上,我们聚焦在户外运动场景了。
未来,当技术成熟后,也可以把这些技术应用在户外运动领域,会变成另外一套解决方案。比如当显示技术成熟后,AI运动眼镜也可能有显示,不是都没有显示,不是这样的。
要从终局看智能眼镜,未来智能眼镜会成为AIAgent。现在无论是AR还是AI,其实都没有成熟,AI发展更快,眼下还没法判断AI到底能带来哪些杀手级的影响,现在还在发展中。
亿欧:2023年致敬未知也做了一款AR眼镜,现在是什么样?
吴德周:以前是推出过一款AR眼镜,我们做AR也是希望用户能戴出去,智能眼镜一定要戴出去,不是坐在家里看电影的。
当时产品太超前了。现在没有做AR,目前聚焦在AI运动眼镜上。
亿欧:没有再做AR,是遇到什么问题?
吴德周:我们认为,消费级AR眼镜还没有找到刚需使用场景,买AR眼镜的普通用户大多数是科技爱好者,可能会体验下产品,但实际上没法一直佩戴,这是AR眼镜面临的一大问题。
另外,有些核心技术确实还没有突破,还没有达到进入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地步。
相比来看,AI眼镜可能发展更快,这个我是完全赞同的,Meta和雷朋的联名款已经充分验证了。随着AI技术越来越强,我相信AI眼镜一定会成为智慧助手,只是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
做好智能眼镜需要时间,BleeqUpRanger率先落地尝试
亿欧:刚才试戴了BleeqUpRanger,音质确实不错,但这款眼镜的摄像头在中间,和通用型AI眼镜明显不同,在产品设计是怎么考虑的?
吴德周:用户对AI运动眼镜和通用型AI眼镜的要求不同,通用型AI眼镜要求越接近普通眼镜越好,外观看起来越正常越好。
而AI运动眼镜本身要具备防风、防尘等功能,要有更强的包裹性,这要求运动眼镜的镜腿有一定的弧度,因此摄像头配置在中间明显更合适。再者,运动人群普遍追求酷炫感、运动感,这种设计也更容易让用户接受。
从实际拍摄上看,摄像头配置在中间,与第一视角基本完全是一致的,拍摄效果也会更好。
亿欧:提到拍摄,当前市面上AI眼镜的拍摄能力普遍还不成熟,比如在光线暗一些的环境下拍摄效果并不好,做不好拍摄的难点是什么?
吴德周:时间问题,智能眼镜才发展几年?不能用看手机的思维去看智能眼镜,这是不公平的。
亿欧:智能眼镜也发展十几年了。
吴德周:不一样,智能眼镜真正批量进入市场,其实是从Meta开始的,时间才两三年。
手机行业已经发展几十年了,手机摄像也不是一下子成熟的,最初只有几十万像素,再到今天的上亿像素,从一个摄像头到五六个摄像头,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都需要过程。
当然,也确实像你说的,拍摄暗场景时会有不足,效果肯定没法和手机比,也没法和运动相机比,但智能眼镜也在不断迭代。
未来,当智能眼镜销量足够大时,一定会出现专门做智能眼镜摄像头、芯片、显示等上下游企业,整个行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亿欧:在摄像问题上,手机厂商明显有更强的优势,但目前手机厂商在AI眼镜上还比较保守。
吴德周:AI眼镜还在起步阶段,体量还小,自然不会成为手机厂商的核心业务。比如小米,主要业务还是手机和汽车,但智能眼镜代表的是未来,手机厂商也会开始投入,这是阶段性的问题。
再者,手机大厂本身具有生态优势,不会那么着急。恰恰相反,Meta会很着急,因为Meta没有入口,过去Facebook等产品,都是依附在手机平台上的,他需要给别人交钱。
亿欧:除了拍摄,做好一款AI运动眼镜的关键是什么?
吴德周:AI运动眼镜,首先是专业的基础的运动眼镜。其次,在运动眼镜的基础上再添加AI功能。
我们希望真正从运动产品出发,实现足够轻量化、佩戴比较舒适、外观好看,并且拥有智能化能力。
亿欧:BleeqUpRanger现在市场反馈怎么样?
吴德周:和通用型AI眼镜的路径不同,BleeqUpRanger聚焦于运动垂直场景,是典型的“体验型产品”。
现阶段,我们集中资源在做两件事:
一是深度链接头部运动领域的KOL和KOC,建立真实的使用反馈和影响力圈层;
二是扎实做好核心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持续沉淀口碑。
从目前的市场声音和用户反馈来看,这个策略正在逐步验证我们的判断。
亿欧:有消息称“已经完成数百万元订单”?
吴德周:那是首批。
亿欧:现在销量怎么样?
吴德周:不方便透露。
亿欧:对BleeqUpRanger有销量预期吗?您认为达到多少台能称得上爆款产品?
吴德周:没有预期,超过10万台就很好,这是第一代产品,毕竟也是新品类,我们会基于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行业初始阶段,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
亿欧:现在AI眼镜同质化还挺严重,并且存在堆参数、搞噱头、炒概念的质疑,在功能上普遍全而不精,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吗?你怎么看这种“乱象”?
吴德周:我觉得都很正常,就像手机刚开始时也是五花八门的。当产品的形态还没确定,或者核心应用场景还没有明确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家公司的定位也不一样。
无论是AR眼镜还是AI眼镜,现在都没有规定必须用来干什么,还没有完全被定义,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
未来,等技术越来越成熟,或者应用场景越来越明确后,一定会公认应该怎么做。就像手机一样,现在手机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因为场景都已经固定了,手机就是上网的终端,就是这些功能。
所以不能叫“乱象”,是正常现象,每家公司的取舍不一样。
亿欧:行业的确很热闹,但似乎企业很难挣到钱,如果没法挣钱,企业很难长时间为爱发电,你怎么看商业化的难题?
吴德周:这也很正常,因为现在还是初始阶段,当没有足够的销量时,盈利会很困难。但是起量后,自然会实现盈利。
亿欧:致敬未知有经营上的压力吗?
吴德周:没有什么压力,我们很正常,正常做就好了。
亿欧:刚才你说现在还是初始阶段?
吴德周:通用型AI眼镜还是初始阶段,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突破,主要有两点,一是基础体验,要更加轻量化,适合全天候佩戴,落脚点还是重量问题。
二是要更智能化,智能眼镜要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能带来效率的提升,让用户真正离不开它。哪怕只有其中一个功能,也是可以的。
亿欧:眼下是存在一些问题,但长期看前景还是可观的。下一步,致敬未知的产品迭代方向是什么?
吴德周:总体战略是聚焦户外运动,让运动体验再提升一个台阶。
当然,也会延伸不同的运动场景,因为运动也分很多种,比如骑行、跑步、越野、钓鱼、滑雪等,只要是户外运动,都是我们的瞄准范围。
从技术的角度看,我认为AI会重塑运动体验。但我们不追求通用型AI眼镜,只专注运动场景,持续提升产品体验,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将体验做到极致。用户感觉有价值后,自然乐意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