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最有良知的一幕出现了,电影《731》在加拿大首映,日本民众观看影片后,当场情绪崩

最有良知的一幕出现了,电影《731》在加拿大首映,日本民众观看影片后,当场情绪崩溃。 9月18日晚的温哥华小剧场,暖黄灯光刚暗下来,屏幕里的“平房区”就撞进眼里——731部队的铁丝网、写着“马路大”的木牌、冻到发黑的人手,200余名观众攥紧了手里的纸杯。 当地时间9月18日,《731》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首映,次日起在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上映。现场有位旅居加拿大5年的日本女子,穿米白色风衣,观影时全程攥着袖口。影片结束灯光亮起时,她突然站起来,对着身边的中国观众鞠躬:“对不起。”声音轻得像落在雪地上的泪,却让整个剧场静了一瞬。 还有旅日资深媒体人乘松聪子,做了20年时政报道,平时连采访议员都没红过眼。那天她坐在第三排,看到“母子实验”片段——731士兵把母亲和孩子关进缺氧室,看谁先窒息而死——她突然捂住嘴,肩膀抖得厉害。散场后接受采访,她哽咽着说:“我在日本从不敢提731,提了会被骂‘反日’,可今天我才明白,不敢提的不是历史,是我们的怯懦。” 对很多日本民众而言,课本里的“二战历史”是广岛的蘑菇云、长崎的废墟,是“我们是受害者”的哭腔。可《731》撕开的是另一层真相:1932年到1945年,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建立“生物武器研究基地”,用中国人、朝鲜人、俄国人做“活体实验”——冻毙实验要记录“体温降到30度时的惨叫次数”,细菌实验要观察“鼠疫杆菌在体内扩散的速度”,致死人数超过3000。这些历史,日本的教科书里没有,电视节目里不敢讲,连书店里的相关书籍都被归到“敏感区”。 为什么日本民众看《731》会情绪崩溃? ① 影片的“真实感”击穿了认知壁垒——不是黑白照片里的“历史符号”,是演员还原的“马路大”指甲里的泥土、母亲喊孩子名字时的破音,每一个细节都有《哈巴罗夫斯克审判书》的史料支撑,由不得人说“这是编造的”; ② 国内的“历史沉默”让他们“第一次觉醒”——很多日本观众散场后说,“之前从没想过‘我们也当过加害者’,一直以为‘受害者’就是全部,可今天才知道,我们的‘受害者记忆’,是别人的‘炼狱’”; ③ 良知的本能反应——当你看到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在毒气室里挣扎,而凶手是你祖国的士兵,当你看到一个农民被割掉脾脏做实验,而你的国家至今没说过“对不起”,有良知的人,怎么可能不崩溃? 网友说:“这声‘对不起’太沉了,比多少空喊的口号都实在,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像她这样敢面对历史!”我觉得,这声“对不起”不是给我们的,是给他们自己的——装睡的人永远醒不过来,敢睁眼的人,才配谈“和解”。 我认为,历史从不是“胜利者的勋章”,而是“受害者的伤口”和“加害者的救赎”。《731》的意义,不是“要日本偿命”,而是“让日本民众知道,真正的勇敢不是记住自己的疼,而是承认自己曾扎过别人的刀”。就像那位日本女子说的:“原子弹的历史很重要,但侵华的历史更不能忘——因为,受害者的疼,不该被消失。” 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更多日本年轻人看到《731》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