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态度大变。针对乌克兰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突然发文表示,他认为在欧盟的支持下乌克兰可以有机会收复其原有的全部领土,此外,特朗普还强调,只要欧洲全力支持乌克兰,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财力,乌克兰或许可以回到俄乌冲突最初的边界作为解决方案,甚至乌克兰还有机会“走得更远”。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对外表态,北约可以购买美国武器,而且美国也不会限制北约如何处置和使用这些武器。 从时间线看,特朗普态度转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从“逼乌妥协”到“拱火加码”的完整逻辑链条。 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特朗普一开始死死盯着“劝和促谈”,甚至4月时还对外放风称泽连斯基愿意放弃克里米亚,撺掇着要分割乌克兰领土订立“和平契约”,当时他把施压重点全放在乌克兰身上,痛骂泽连斯基的领土立场是“煽动性言论”,扬言不妥协就停止斡旋。 这种姿态的核心诉求很明确:用最小的成本快速了结俄乌冲突,避免美国被拖入长期消耗。 但8月15日俄美阿拉斯加峰会成了转折点,普京在谈判中态度强硬,明确表示不会放弃既定目标,特朗普的“调停”碰了硬钉子,这种谈判停滞带来的挫败感,直接让他的策略开始转向。 真正让态度彻底反转的,是“不掏钱也能获利”的路径被打通。特朗普心里比谁都清楚,美国选民对无休止的援乌开支早已厌倦,国会也不可能轻易批准大额援助资金,所以他从7月就开始推销“北约买单”的模式,明确表示美国只负责生产武器,采购费用得由北约全额支付。 到了8月,美欧更是敲定了具体机制:北约设立专门账户,成员国凑钱存入,按照乌克兰的“优先需求清单”采购美制武器,这样既绕开了美国国会的审批麻烦,又能让美国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俄罗斯外交部直言这就是“纯属生意”的算计。 有了欧洲的钱袋子托底,特朗普自然没必要再逼乌克兰妥协,反而希望战事延续——武器卖得越多,美国的经济和政治收益就越大,这种无本万利的买卖,远比吃力不讨好的调停划算得多。 中东局势的缓解则给了他“腾出手”加码的空间。此前几个月,伊朗对以色列和美军中东基地的反击让美国分身乏术,“爱国者”导弹等装备消耗巨大,根本没精力顾及乌克兰方向。 但随着以伊停火趋于稳定,美军的装备压力大幅减轻,特朗普才有底气把资源重新投向欧洲。 这种调度完全是从美国全球战略的优先级出发,当中东这个“燃眉之急”缓解后,通过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巩固北约对美国的依赖,就重新回到了优先选项。 毕竟对特朗普来说,俄乌冲突从来不是道义问题,而是服务于美国利益的工具——需要收缩时就劝和,需要施压时就拱火,全看哪个阶段的收益更高。 现在喊出“乌克兰能收复全部领土”,本质上是给欧洲画饼,更是对俄罗斯的精准施压。 他在社交平台强调“欧盟支持”“耐心财力”这些条件,看似是抬高乌克兰的预期,实则是把责任和成本全推给了欧洲,潜台词很明确:能不能赢、能不能恢复边界,全看你们愿不愿意砸钱、能不能扛住消耗。 而那句“北约可以用这些武器为所欲为”的表态,更是典型的“挑事不担责”策略——既放纵北约把武器输送给乌克兰,让战事升级,又把直接对抗的风险甩给了欧洲国家。 这种操作一举多得:既靠卖武器赚了欧洲的钱,又借乌克兰的手削弱了俄罗斯,还能通过北约的紧张态势,进一步绑定欧洲盟友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毕竟武器买得越多、对俄对抗越深,欧洲就越离不开美国的“保护”。 更值得琢磨的是,特朗普的转变始终没偏离“强化美国存在”的核心目标。3月和美乌通话时他就明着要好处,提出美国要参与乌克兰发电站运营,甚至盯上了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控制权,把军援和美国资本进入乌克兰绑定在一起。 如今加码军援,本质上是延续了这种逻辑:通过武器供应深度介入乌克兰局势,无论最终战事走向如何,美国都能凭借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在战后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 要是乌克兰真能“走得更远”,美国就能在俄罗斯边境安插一个亲美据点;即便战事陷入僵局,美国也能靠卖武器持续获利,同时让北约始终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说到底,特朗普的态度变来变去,变的是策略手段,不变的是“美国优先”的底层逻辑。 从逼乌割地到鼓噪收复领土,从劝和促谈到放任军援,所有选择都围绕着“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打转。 欧洲愿意买单、中东得以抽身、对俄施压有了抓手,这三个条件凑齐了,态度的反转也就顺理成章——毕竟对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来说,没有永恒的立场,只有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