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球王”马拉多纳曾被问:全世界都会成为美国的殖民地吗?马拉多纳毫不犹豫地回道:不,中国不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马拉多纳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边缘的贫民窟,那里的人过的日子艰辛,房屋简陋,雨天会漏水,冬天没有暖气,相比条件优越的孩子,他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玩具,能陪伴他的就是用布条绑成的球,这个环境决定了他的性格:天生不想向权势低头,总觉得自己代表的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人,后来他在博卡青年的舞台上展露锋芒,可是面对欧洲豪门,他始终感觉格格不入。 于是才会出现他去那不勒斯这样戏剧性的选择,所有人都清楚,当时的那不勒斯并不是强队,还常常为保级发愁,而马拉多纳偏偏要去那里,他就是要挑明立场,要站在意大利社会的南方普通人这边,结果他在七年间带来了两个联赛冠军和一次欧洲的荣誉,这不止是体育的胜利,更像是南方人对北方权贵的一次正面回应,那座城市因为他彻底沸腾,最终把主场以他的名字命名,足球史上能得到这种待遇的人,屈指可数。 而真正让他载入史册的,是1986年的墨西哥夏天,彼时阿根廷刚刚经历战争失败,整个国家的心情压抑而苦涩,那场和英格兰的四分之一决赛,不仅是一场踢球,更像一次民族情绪的出口,他先是用一个极富争议的动作完成破门,仿佛是把属于敌人的东西硬生生夺了回来,紧接着,又上演了不可思议的长途奔袭,把对手后防线踩得粉碎,两粒进球合在一起,既狡黠,又神圣,把民众的伤口缝合了一次,也把阿根廷重新推上荣耀之巅,从那刻起,他不再只是前锋,而是国家精神的象征。 除了成绩,他的身体上也写满了立场,左臂和腿上分别刻着切·格瓦拉与菲德尔·卡斯特罗,这是整个拉美世界反抗符号的象征,他与古巴革命领导人情同父子,当他在阿根廷因为酗酒和滥药没人愿意治疗时,是哈瓦那向他伸出了手,帮他度过一段暗黑时光,他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同样亲近,常常站在公共场合表达坚决的反美立场,当时拉美多个国家正在寻找团结的声音,他毫不掩饰地充当了那个声音,不同于一些退役后走上政坛的球星,他没打算成为官员,他的方式直接而朴素——站在群众中,喊出最真实的话。 他与中国的缘分也是特别的,90年代中期,他随队来到北京,面对观众,他展示的不只是技术,而是友好的态度,在那座工人体育场,他表现得真诚而平实,他在中国的旅行中留下了不少瞬间:在品尝传统菜肴时,他提醒人们重视本土文化;在参观古老宫殿时,他直言历史文物不该被掠夺,后来他又几度重返,登上长城高举手臂,参与公益活动,把比赛收入捐用于慈善,在他眼里,中国并非被简单看作一个市场,而是值得尊敬的文明,甚至在接受采访时,他还强调,中国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殖民地,这是他对这个国家自主选择道路的理解和支持。 马拉多纳的故事并不是一张纯白的纸,毒品、酗酒、复杂的私生活,这些阴影伴随了他的一生,有人因此贬低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伟大”相差甚远,可如果仔细看,他的光芒往往并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因为真实,他既有街头痞气的一面,也能在关键时刻把天赋发挥到极致,这种矛盾让他像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美化成偶像的雕像,正因如此,当英国媒体把他称作“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时,人们反而觉得准确,他就是那样复杂。 放眼整个足球史,马拉多纳给人们留下的并不是简单的数据,他证明了矮小球员一样能统治赛场,他教会了普通人,即使出身卑微,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突破,他在民族情绪低落时带回过骄傲,在拉美社会风云变幻时提供过坚韧的姿态,在中国留下了真挚的共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能从他身上看到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2020年,当他离开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世界各地纷纷致敬,那不勒斯人哭着点燃烟火,阿根廷人把街道变成海洋,他的故事被重新回放,他的进球再次刷屏,无数人怀念的,并不只是一个能过掉半支球队的天才,而是那个把足球当作武器去挑战秩序、去抚慰底层、去守护尊严的人。 信息来源:2020-11-26 环球时报——“全世界都会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不,中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