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能救人,为什么不呢?“95后”女警成为上海第7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其实当时想法很简单——能救人,为什么不呢?”戴灿笑着说。

9月23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石泉路派出所民警戴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转,她体内的“生命种子”缓缓流入采集袋——这位95后女警,正式成为上海市第7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时间倒回2023年6月,戴灿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作为新警参加市公安局组织的封闭培训。培训间隙,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带来一场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科普宣讲。

“起初我以为捐献会很复杂,但听完讲解才知道,只需要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就能为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因此我备受鼓舞。”戴灿回忆道。当得知我国每年有超过4万名血液病患者等待配型,而配型成功率仅约十万分之一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在志愿书上签下名字,留下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入库志愿者。

这份“简单”的背后,是她从小对警察职业的深刻认知:“警察的价值不仅是维护治安,更是守护生命、传递温暖。”这份信念,源自她父亲的言传身教——同为警察的父亲,从小便教育她要用善意面对世界,用行动教会她“警察二字重千钧”。

今年6月,命运给戴灿送来两份特殊“礼物”:一份是母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另一份则是红十字会的初配成功电话。“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血样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问我是否愿意继续完成高分辨配型检测和体检。”戴灿说,挂掉电话时,她刚结束一天的社区工作,手机屏幕的亮光映着她眼里的坚定:“救人的事,不能等!”

“小时候看《任长霞》,我记住了‘警察’两个字的分量;现在穿上警服,我更懂得了‘人民’二字的重量。”戴灿说,警察不仅是执法者,更是温暖他人的光。无论是守护一方平安,还是救助陌生患者,都是在用行动传递善意。

窗外的阳光洒进病房,戴灿的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患者家属托红十字会转达感谢,“谢谢您的暖心善举!”

她轻轻回复道:“这是我应该做的。”

栏目主编:祝越文字编辑: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