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3岁男子丢下怀孕5个月的妻子再也没有回来,妻子不听劝阻,坚持生下了儿子,如今孩子5岁了,妻子告诉孩子“你爸爸是英雄”。 “你爸爸叫陈红军,是个解放军……” 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让肖嵌文瞬间失语的消息。她肚子里五个月大的孩子,仿佛也感受到了母亲的颤栗,轻轻动了一下。 就在几小时前,她还在抚摸着自己的孕肚,想象着丈夫陈红军看到B超单时会是怎样欣喜若狂的表情。她甚至想好了,等下次视频通话,一定要假装不经意地把B超单凑到镜头前,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可现在,所有的憧憬和喜悦,都被这通冰冷的电话击得粉碎。 “不……不可能,他答应过我,等孩子出生,他一定会回来的。”肖嵌文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无声地滑落。 这个承诺,是陈红军留给她的最后一句情话。 故事要从那片遥远的喀喇昆仑高原说起。那里,海拔超过5500米,空气稀薄到只有平原的一半,冬季气温动辄零下四十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片“生命禁区”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但对于陈红军来说,这是他用生命驻守了九年的第二故乡。 2009年,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手握热门专业的毕业证,他本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安稳优渥的工作。可这位甘肃陇南的农家子弟,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不解的决定——参军入伍,并主动申请前往全军最艰苦的边防线上。 战友们的记忆里,陈红军是个爱笑的大男孩。无论训练多苦,巡逻多险,他总能找到乐子。在滴水成冰的冬天,睫毛上挂满冰霜是常态;巡逻路上,雪崩和滑坡是随时可能降临的死神。可他却能顶着“高原红”,在暴风雪中被困两天两夜时,讲笑话给冻得瑟瑟发抖的战友们鼓劲。 艰苦的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家和爱有了更深的渴望。 2018年,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肖嵌文。两颗心迅速靠近,隔着千山万水的思念并没有冲淡感情,反而让每一次短暂的相聚都显得弥足珍贵。 婚后的日子,肖嵌文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她知道丈夫驻守的地方有多危险,但每次视频,陈红军总是轻描淡写,把镜头对准壮丽的雪山,说“这里风景好”,说“战友们都很好”。 可肖嵌文看得分明,他的脸被高原紫外线灼得黝黑脱皮,嘴唇干裂得像是龟裂的土地。她心疼,却只能在视频这头叮嘱他“多喝水”“注意安全”。 2020年初,喜讯传来,肖嵌文怀孕了。陈红军在电话那头高兴得像个孩子,不停地跟战友分享自己的喜悦,早早地就开始琢磨孩子的名字。他向妻子郑重承诺,等任务结束,一定请假回家,陪她待产,亲手抱一抱他们的孩子。 然而,边境的风云总是变幻莫测。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时任营长的陈红军,带着几名官兵前出与对方进行交涉。现场的情况远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危险,对方早有预谋,人数数倍于我方,并且手持钢管、棍棒等武器。 一场激烈的肢体冲突无可避免地爆发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陈红军没有丝毫退缩。他顶在最前面,与团长祁发宝一起,张开双臂阻拦对方,成为战友们身前的一道屏障。在混乱的搏斗中,一名战士被对方围攻,陷入险境。 陈红军毫不犹豫,立即带人冲上前去营救。 混乱中,他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围攻,重棍击中头部,倒在了冰冷刺骨的喀喇昆仑河水中。但他没有放弃,凭着惊人的意志力,他再次爬上岸,继续投入战斗,直到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当噩耗传到甘肃老家,整个世界仿佛都在肖嵌文面前崩塌了。她腹中的胎儿,成了丈夫留在这世上唯一的血脉。 “孩子别要了,你还年轻,一个人带孩子太苦了。”亲戚朋友们心疼地劝她。连婆婆也含着泪说:“嵌文,我们不拖累你,你以后还要有自己的生活。” 所有人都劝她放弃,但肖嵌文的回答却异常坚定。 她抚摸着肚子,一字一句地说:“这是红军留给我的,我必须生下来。他没能亲眼看到孩子,我要替他看着孩子长大。”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它意味着未来的日子里,她要一个人面对孕期的所有不适,一个人面对分娩的痛苦,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 2020年11月25日,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肖嵌文给他取名“陈启航”,希望他能带着父亲的期望,开启人生的新航程。 而陈红军生前的战友们,成了陈启航生活里的一群“兵爸爸”。他们会定期来看望母子俩,给孩子带来玩具和故事书,讲述着陈红军在部队时的点点滴滴。 2021年2月,中央军委授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和他那张定格在33岁的年轻脸庞,被亿万国人铭记。 陈红军用生命践行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而肖嵌文则用一生,守护着英雄留下的血脉与希望。 这,或许就是英雄精神最动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