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商融合”中的“法”主要指法律服务,“商”主要指商事活动。“法商融合”在实践中体现为法律与商业的融合互促,通过提升法治能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安全性,同时通过促进经济活动为法律服务提需求、拓实践,有效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提升经济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新优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以及朝阳区、丰台区,共同制定《建设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已正式批复实施。
《实施方案》明确了哪些具体内容?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如何建设?发改君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
立足首都优势,勇担引领使命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同时又是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国际化城市,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优良,有条件也有责任更好发挥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打造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形成更多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制度产品和创新实践。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赋予新使命。当前,我国企业加速布局国际市场,需要与之配套的涉外服务护航企业出海。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可充分发挥北京市政策先行、人才集聚、基础雄厚的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政策提供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提出新要求。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商业纠纷的解决质效直接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与创业活力。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有利于北京市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便利法商服务市场供需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在京扎根实现更好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催生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融合化特征日益明显。从构建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看,也要求北京市围绕法商规则和市场机制的深度协同开展先行先试改革。
锚定两步目标,划定起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