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岳池县法院:一封结案申请书背后的故事

“现特向法院申请结案!并解除对被执行人采取的全部强制措施!”金秋9月,一封申请执行人的手写信,从一千多公里之外的福建辗转寄到岳池县法院执行法官手中。

这封信件的起因还要从六年前说起。

2019年,蒋某甲在替人修建房屋时不幸从高处坠落,其妻子粟某某、长子蒋某乙和次子蒋某丙将房屋承揽方诸某某及房主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诸某某赔偿原告113231.94元,因其未主动履行,原告于2022年7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寻找突破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钟法官迅速采取查控措施,却发现诸某某除了一辆旧货车外,几乎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申请人的权益难以实现,特别是年迈的粟某某,往后的生活该怎么办?”钟法官多次翻阅卷宗,寻找突破口。他仔细分析案情后认为,诸某某作为承揽人,虽收入不固定,但仍有劳动能力,完全具备分期履行的可能。

清晨,乡村还未完全苏醒,法院警车的灯光已划破晨雾,执行法官带着执行团队来到被执行人诸某某的家门口。

刚好遇到正准备出门做工的诸某某,他的那辆旧货车就停在院子里。

警灯闪烁中,钟法官依法将货车贴上封条,并严肃说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诸某某面露惶恐,当场表示愿意还款,但坦言自己收入微薄,难以一次性付清。

钟法官察觉事情有了转机,当即电话通知三名申请执行人,因其无法来到现场,钟法官就现场组织了一起视频电话调解。

“分期履行?我妈妈年纪大了等不了!”蒋某乙情绪激动。

“我这几年接不到活,只能做点零工,真的困难。”诸某某解释道。

“那把你的车卖了!总能抵一部分!”蒋某丙指着诸某某身后的旧货车说道。

“这车是我拉工具挣钱的,卖了更赚不到钱,那么多钱还怎么还?”诸某某反驳道。双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

解“两难”心结一旁的钟法官没有急于表态,他仔细观察了那辆锈迹斑斑的货车,“强行拍卖,不仅价值有限,更可能切断诸某某的经济来源。”

随即,他提出一个方案:“车辆先暂不处置,留给诸某某继续使用,但他必须当场支付部分款项,剩余金额按月分期偿还,设定最低还款额,不设上限,鼓励其提前结清”。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申请人的认同。

诸某某虽面露难色,但在钟法官耐心释明下,也逐渐放下抵触情绪,“您说得对,我还年轻,总能想办法还上。”同时,钟法官向申请执行人提出建议,是否考虑解除对诸某某部分银行账户的冻结,方便其日常收支和工作经营。

“我们信钟法官的!”申请执行人爽快答应。经过一上午的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执行和解:诸某某当场支付部分款项,余款按月给付。

此后三年,诸某某信守承诺,每月按时还款。

“钟法官,他们一家的钱我还清了!”2025年9月的一天,诸某某主动打来电话,言语中充满坦然和感激。当日,蒋某乙也发来微信:“钱收到了,谢谢法官!”

执行不只是机械式的流程,更是深入案情、洞察人心,在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同时,也为债务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既为善意文明执行写下生动注脚,也让司法公正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屈凤兰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雍剑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