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其中关于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三大工程”的金融支持举措尤为亮眼。据发布会披露,截至目前我国已为“三大工程”累计提供超1.6万亿元资金支持,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更是高达52%。
从发布会整体信息来看,“三大工程”的资金保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依托我国坚实的金融基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全球第一。庞大的金融体量与精准的投放策略相结合,既为“三大工程”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池,也为砂石企业参与项目建设、承接订单创造了更优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十四五”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整体质效也显著提升,融资主渠道的支撑作用持续凸显。在重点领域投放上,资金精准度不断提高,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2%、21.7%、10.1%,既助力产业升级,也为基建链条注入活力。普惠金融领域同样成果亮眼,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且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包括中小砂石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为行业稳定经营提供了助力。
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牵头组建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这一机制在保障房地产项目顺利建设和交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机制采取“白名单”制度,根据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及项目开发企业资质、信用、财务等情况,按照公平公正原则,确定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并向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机构推送。
这一机制自2024年1月建立以来,迅速落地见效,到2025年9月,“白名单”项目贷款已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这一数字较今年5月初公布的支持的1600多万套住宅,数字出现进一步增加,这表明协调机制正不断扩围增效”。上述中指院分析师称。
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此前明确,将继续扩大“白名单”覆盖范围,让更多房地产项目获得融资支持。“协调机制直接针对房地产项目融资难题,而不是简单地向开发商注入流动性,这有助于精准支持保交楼工作。”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指出。
分析人士指出,金融监管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打出的政策组合拳已初见成效,未来房地产金融政策预计将延续现有思路,一方面继续通过融资协调机制支持保交楼工作,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三大工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
多措并举稳定房地产市场
除融资协调机制外,金融监管部门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稳定房地产市场,从降低购房负担、支持民生工程到防控债务风险,多维度稳定房地产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透露,央行通过优化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有效降低了居民购房负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潘功胜表示,此举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
根据中指院统计,2022年以来,央行合计降低5年期以上LPR共8次、合计下调1.15个百分点至3.5%,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3次、合计下调0.65个百分点至2.65%,住房贷款利率已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李云泽则补充介绍了金融支持“三大工程”的情况: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持超1.6万亿元,租赁性住房贷款年均增长高达52%。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潘功胜表示,至今年6月末,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水平大幅度收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家外汇局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华福证券分析师任志强表示,当前一系列举措与“政策、资金、预期”三重对冲机制、跨市场跨境风险防控体系及严监管执法形成协同,既化解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关键领域的突出风险,又保障了金融资源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主线,进一步夯实了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