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媒:找到了应对“稀土垄断”的解药!华裔科学家耗十年完善“氮化铁”技术。   据

美媒:找到了应对“稀土垄断”的解药!华裔科学家耗十年完善“氮化铁”技术。   据美福克斯新闻网9月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将地球上含量排名第4的铁与大气中的氮结合,能生成一种磁性超越中国所有产品的化合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王建平(Jian-Ping Wang)团队花近十年时间,完善了“氮化铁磁体”(iron nitride magnets)这种无稀土磁铁的合成技术。   美媒喊出的“解药”,本质是被中国稀土产业链卡脖子逼出来的应急方案,看似找到突破口,实则离真正打破依赖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华裔科学家王建平团队花十年完善的氮化铁技术,确实戳中了美国稀土困局的痛点——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铁是地球含量第四的元素,氮取自大气,相比依赖中国精炼的钕、镝等稀土,这两种原料几乎不存在资源卡脖子的风险,这也是美媒大肆渲染“突破”的核心原因。   但把这技术吹成“磁性超越中国所有产品”,就明显是夸大其词了。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氮化铁的永磁特性就被发现了,它的磁通密度确实号称比已知永磁化合物高50%以上,高温稳定性甚至能超过传统稀土磁体,这些性能优势是实打实的。   可问题在于,这些亮眼数据只存在于实验室的微小尺度样本中,要做成新能源汽车电机、军工设备需要的常规块状磁体,制备工艺复杂到目前还没人能彻底解决。   中国的横店东磁早就明确说过,氮化铁产业化前景不明,核心症结就是规模化生产的技术壁垒,这可不是王建平团队十年攻关就能完全啃下的硬骨头。   美国之所以对这项技术寄予厚望,根源在于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主导地位让他们坐立难安。   中国不仅掌控着全球61%的稀土开采量,更关键的是握着超过90%的精炼提纯和磁体制造产能,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山挖出来的稀土,都得运到中国精炼,这才有了“把电动机运到地球另一端装磁铁”的荒诞现实。   2025年中国加强中重稀土出口管制后,欧洲铽、镝价格直接翻倍,美国福特工厂都因为缺稀土磁体被迫停产SUV产线,这种切肤之痛让他们不得不急着找替代方案。王建平团队的技术恰好踩在了这个节点上,自然成了美媒转移焦虑的“救命稻草”。   不过要是真以为氮化铁能快速顶替稀土,那就太天真了。先不说技术本身的瓶颈,单看产业化进度就知道有多遥远。   美国能源部早在2012年就资助明尼苏达大学研发氮化铁原型,十几年过去,直到2025年才传出首条产线落地的消息,而就算满负荷运转,产能恐怕连中国同类工厂一天的量都赶不上,这和中国成熟的稀土磁体产业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更现实的是成本问题,中国稀土产业链经过几十年沉淀,已经形成了无法替代的规模效应,而美国新建氮化铁产线要靠政府持续补贴才能维持,一旦补贴断供,在市场上根本竞争不过中国产品。   再说性能,美媒只吹磁性强,却避而不谈氮化铁的短板。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早就发现,氮化铁的矫顽力(保持磁性的能力)要靠掺杂镓等元素调节,稍微控制不好就会大幅下降,而高端军工和新能源汽车需要的是综合性能稳定的磁体,不是单一指标突出的实验室产物。   现在特斯拉喊着要用无稀土电机,但真到量产阶段,还是得乖乖采购中国的稀土磁体,因为他们很清楚,实验室里的技术和能装车的产品,中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产业化鸿沟。   美国这套“技术突破”的话术,其实和之前搞本土稀土矿山、拉拢澳大利亚建精炼厂的思路一样,都是想绕开中国产业链,但结果往往是徒劳。   芒廷帕斯矿投资了10亿美元升级,至今连重稀土分离技术都没有;和Niron公司合作开发无稀土磁体,喊了好几年也没见实际成果。   本质上,稀土产业链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从开采、精炼到设备制造、专利布局的全链条较量,中国已经建立起的技术壁垒,不是靠一项新材料技术就能轻易打破的。   所以说,王建平团队的研究确实有价值,为无稀土磁体提供了新方向,但美媒把它吹成“应对垄断的解药”,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宣传。   中国的稀土优势从来不是靠“垄断”,而是靠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美国与其寄希望于某项技术突然“逆天改命”,不如正视自己产业政策的短视——当初主动放弃稀土冶炼环节,如今才要花十倍代价追回来。   真要打破所谓“依赖”,恐怕不是十年八年能做到的,而在这期间,中国的稀土技术只会不断迭代升级,双方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