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沸腾了 当地时间周一,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与美国举行会晤后,又和欧盟外长举行会议,讨论了当下的合作以及其他国际事务,包括乌克兰冲突、加沙等等,为了让民众感受到印度强大,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对外进行了宣布。 说白了,印度奔赴美国谈判的真心早就被“本国利益优先”的算计稀释干净了,所谓的会晤本质就是莫迪政府演给国内外看的外交秀,核心目的从来不是和美国达成什么实质性合作,而是借着谈判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在大国博弈里走钢丝。 莫迪政府心里比谁都清楚,国内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直接关系三亿多农户的生计,这可是决定选举成败的关键票仓。 美国在谈判里死死咬住要印度开放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还拿关税加码施压,总税率都升到50%了,但莫迪早在8月就公开放话要“像一堵墙一样守护印度农民”。 这种时候要是真跟美国妥协,等于直接砸了自己的执政根基,莫迪再想靠民族主义凝聚人心就成了笑话。所以不管美国怎么逼,印度在农业市场准入这事儿上从来都是硬骨头一块,根本没打算真谈成。 能源领域更是印度不能碰的底线。自从俄乌冲突以来,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一路飙升到近40%,2025年进口量都超1.2亿吨了,创了历史新高。更 划算的是,印度把这些低价俄油精炼后再卖给欧洲,光出口欧洲的精炼油料就同比增长27%,这中间的差价赚得盆满钵满。美国想让印度转买自己的能源,可谁会放着现成的便宜钱不赚? 印度石油部长普里早就把话挑明了,所有谈判都得按“印度为先”的原则来,真要减少俄油进口,先不说经济损失多大,能源安全都得成大问题,这种赔本买卖印度根本不可能做。 再说印度的战略定位,从根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跟美国一条道走到黑。印度打骨子里就想当多极世界里的独立一极,而不是美国的附庸,这种“战略自主”的原则从来没变过。 你看它一边派人参加强俄罗斯的“西方-2025”联合军演,一边去天津参加上合峰会,转头又跟美国谈合作,看似矛盾其实全是算计——既不想得罪俄罗斯这个防务装备来源(印度军队60-70%的装备都来自俄罗斯),又想跟中国保持经济合作,还得安抚住美国避免被制裁。 就像在四方安全对话会上,苏杰生当着布林肯的面都敢警告美国别插手中印边界问题,明摆着跟美国划清界限,这种态度下怎么可能真心跟美国妥协? 更别说印度早就在中俄合作里尝到了甜头。中俄印三方的贸易额上半年就超了预期,中国的制造业、俄罗斯的能源和印度的市场正好形成互补闭环。 美国加征关税反而倒逼印度更紧密地跟中俄搞能源合作,三方还在推进本币结算,想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种时候要是真跟美国站一队,不仅得丢了中俄的实惠,还可能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失去在大国间周旋的灵活性。 印度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保持中立才能左右逢源,所以跟美国谈判不过是拖延时间的手段。 至于苏杰生会后第一时间高调宣布会晤消息,说白了就是做给印度民众看的。 莫迪政府最看重的就是提升国际影响力,得让底层民众觉得“国家正在变强,本届政府领导有方”。 哪怕跟美国、欧盟的沟通根本没取得实质性进展,只要能借着这些会议发表自己对乌克兰冲突、加沙问题的看法,巩固一下表面关系,就能在国内营造出“印度在国际舞台很有话语权”的假象。 毕竟民众看的是热闹,是印度外长跟美欧大佬同框开会的场面,至于谈没谈成,没几个人真会深究。 说到底,印度就是想借着谈判两头讨好:对内靠“大国会晤”撑场面,稳住选民;对外既不得罪美欧以免遭制裁,又不放弃中俄给的实际利益,继续在中间赚差价、搞平衡。 这种满脑子算计的谈判,从一开始就没带真心,不过是印度在大国博弈里的常规操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