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却错失了一绝世高人!如果当年刘备能够把这个人留下来的话,也许刘备还真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一统天下,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从一介布衣起步,怀揣复兴汉室的雄心,却屡屡受挫。话说他三顾茅庐,好不容易请出诸葛亮,定下联吴抗曹的基业,可谁知就在那草庐旁,竟藏着一位低调的世族子弟,论起见识来丝毫不输卧龙。要是刘备多留个心眼,把这人拉进阵营,蜀汉的结局会不会大不一样? 刘备这辈子,求贤若渴是出了名的。生于161年,他早年家贫,靠织席卖鞋过日子。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拉起关羽张飞这对兄弟,投身讨贼大军,封了安喜尉。190年诸侯联军讨董卓,他依附公孙瓒,辗转幽冀,尝尽败绩。196年曹操挟天子,他一度投曹,任职宜城令,可没多久就觉得不靠谱,率众逃出,奔向袁绍。200年官渡一战,袁绍败了,刘备转投刘表,驻扎新野,寄人篱下,日子过得紧巴巴。 那时候,刘备深知光靠武将不行,得有谋士出谋划策。徐庶投奔他后,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建安十二年冬,207年,刘备带人上路,隆中地处襄阳南,山清水秀,诸葛亮就窝在那儿种地读书。刘备心想,这可是天赐良机,得亲自去请。 头一趟,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只遇上崔州平。这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崔氏世族出身,他爹崔烈是东汉太尉,叔伯崔钧当过西河太守。从小耳濡目染,他熟读经史,懂吏治,尤其对北方世家门阀了如指掌。崔州平和诸葛亮、徐庶他们是老相识,常在隆中聚头,聊天下大势,分析曹操的河北根基、孙权的江东地利。刘备跟他一聊,就觉得这人肚里墨水深,赶紧想拉他出山。可崔州平当时主意已定,隐居避乱,不愿趟这浑水。刘备虽遗憾,也只能先作罢。 第二天,刘备又去,路上遇石广元、孟公威,这俩也是诸葛亮的狐朋狗友,聊了聊时局,还是没见着人。到茅庐,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说哥出门了。刘备心里窝火,但咬牙坚持,约定第三天再来。 第三趟,刘备终于等到诸葛亮。那诸葛亮,27岁,卧龙之姿,一番隆中对,讲得头头是道:曹操挟天子,势大;孙权据长江,难动;刘备可借荆州,联吴抗曹,先取西川,再图中原。刘备一听,茅塞顿开,当场请他出山。诸葛亮想想,也就答应了。从此,刘备多了个军师,208年赤壁之战,联吴大破曹操,奠定三分格局。 可话说回来,刘备这三顾,焦点全在诸葛亮身上,对崔州平那点交情,就这么擦肩而过。崔州平呢,继续窝在隆中,过他的闲云野鹤日子。他和诸葛亮他们那圈子,本是荆州士林的翘楚,论起对时局的洞察,崔州平更接地气些,毕竟世族背景,让他摸透了官场门道。要是刘备多问问他的看法,早点重用,兴许蜀汉的吏治能稳当点,不至于后来人才凋零。 刘备得诸葛亮后,风头正劲。211年入蜀,221年称帝,建蜀汉。诸葛亮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可惜234年病逝五丈原,刘备早几年就白帝托孤,蜀汉从此走下坡路。徐庶荐了诸葛亮,自己却在208年长坂坡败走,母亲被曹操抓去,只好入曹营,受曹操重用,当了军师中郎将。陈群呢,195年刘备得徐州时,在他帐下效力,可刘备势弱,陈群觉得没前途,转投曹操,后来创九品中正制,帮曹魏稳了人才选拔。 这些事搁一块儿看,刘备求贤虽诚心,可总有点运气成分。诸葛亮出山是天时地利人和,可崔州平这种低调高手,他没深挖,就这么让曹操捡了便宜。219年,崔州平终于出仕曹操,任司空掾,帮着整顿北方吏治,曹魏的行政体系因此更牢靠。要知道,曹操那会儿正缺这种懂世道的文官,崔州平一去,立马派上用场。 刘备错失崔州平,不是小事。蜀汉建国后,内政外困,诸葛亮一人挑大梁,忙不过来。要是有崔州平补位,蜀中世族能拉拢更多,边疆也能管得更细致。历史上,蜀汉人才流失严重,姜维后继无人,263年邓艾偷渡阴平,一路奇袭成都,蜀汉就这么亡了。曹魏那边,崔州平虽没当大官,但他的门阀经验,帮曹操稳了后院,司马氏后来篡魏,也沾了光。 崔州平出山后,在曹魏干得风生水起。他帮着推行屯田,协调世族,曹魏的北方基业因此固若金汤。相比之下,蜀汉地狭人少,诸葛亮忙军务,内政就跟不上。建兴八年,诸葛亮北伐,粮道不济,退兵时叹息人才不足。要是崔州平在,兴许能多拉几个世族子弟入蜀,蜀汉的底子就厚实了。 历史书上,《三国志》里诸葛亮传简略提了三顾茅庐,没细说遇崔州平的事。那是《三国演义》添的桥段,可也反映了真实脉络:隆中那圈士人,本是刘备的宝库,他只挖到一颗明珠,其他的就埋着了。曹魏得崔州平,等于捡了便宜货,统一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刘备一生,起于微末,成于蜀汉,够励志。可他的失误,也提醒后人:干大事,得会用人。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靠的就是选贤任能,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像刘备那样,只顾眼前人,就容易出岔子。